“全国污染之最”不再是临汾
2007-02-13

    临汾治污的“大动作年”

    2006年11月3日,临汾市襄汾县梁天宝苦心经营了14年的铁厂由于环保不达标被关闭了。就在同一天,该县有8家铁厂共10座小炼铁炉被关闭或拆除。襄汾县代县长张金凤当时算了一笔账:就这半天工夫,县里每年少说要损失两个亿的财政收入。

    尧都河西工业区是临汾市区的重污染地带,2006年12月,尧都区四套班子领导齐上阵,依法对环保不达标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几天之内,这个区11个铁厂、2个焦化厂全部灰飞烟灭。

    临汾市翼城县是全国闻名的冶炼基地,林林总总的炼铁厂烟囱曾经是一大特别的景观,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然而当记者今年年初来到翼城时,特有的烟囱景观及小铁厂全都消失了,当地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该县二级以上天数已超过了200天。   

    临汾市市长李天太深有感触:“在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许多有意在临汾投资的外商、外地企业,考察我们的大气状况后,悄然而去;国内外许多食品、药品、电子、信息和服务产业,不愿意来这里安家落户。”

    “我们不能再要蒙着烟尘的GDP!”临汾市委书记王国正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斩定截铁地说。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2004年以来,临汾市政府下定了“壮士断臂”的决心,将环保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科学决策,从工业、水源、生态、城市建设、城镇发展等全方位向污染宣战,响亮地提出了建设“花果新城、生态临汾、绿色家园”的目标,不遗余力地全方位推进“蓝天碧水”工程。而刚刚过去的一年,可谓临汾“铁腕治污”的“大动作年”。   

    临汾市环保部门一位负责人说:“仅去年一年,全市共取缔改良焦化炉、小石灰窑等土小企业306家,关停冶炼企业53家,关闭末位淘汰的厂子92家。2006年全市的财政收入是100个亿,保守地计算,如果这些企业未被关闭的话,全市财政收入至少在130个亿左右。”

    临汾地下煤炭储量丰富,近年来私挖滥采现象十分严重,由此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更大程度地加重了环境污染。去年以来,临汾市把打击非法采矿、整顿矿业秩序放在了重要位置,多次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实现了“彻底打击,长治久安”的目标。在加大关停和治理工业企业污染、打击非法开采力度的同时,临汾市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中也是不惜巨本,2005年和2006年两年内共投资7.73亿元进行全市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了包括煤改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二次扬尘和汽车尾气治理工程、民用燃料清洁化工程、临钢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等市区十大环境治理工程。

    “多管齐下”推进治污进程

    临汾市一方面不断从内部加大治污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寻求支持,力求突破治污工作政策、资金、技术的限制,请上级部门和有关专家为临汾的环境把脉问诊。

    2006年9月3日,临汾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区规划评审会,聘请国家环境规划研究院李云生研究员、清华大学水利系武晓峰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崔亚莉教授等全国知名学者以及省环保局的领导和专家,对水源地保护区规划报告进行了评审,提出了河西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规划范围,开始对其水质和水量进行严密有效的保护,确保全市的饮水安全。

    城市合理的建设规划对城市环境质量具有巨大的调节作用,在城市发展中拆除不合理的建筑成为一种必然。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三大拆迁搬迁动作让临汾市民记忆犹新:6月,位于市区的临汾有机化工厂停产搬迁;9月,城市建设暨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展开,两个月内共拆除沿街临时违章建筑4.5万平方米,新建街头绿地8.5万平方米;10月,位于市区内8家煤焦发运站全部停运实施搬迁。

    在声势浩大的治污宣传教育和实际行动中,更多的污染企业自觉走进了投资治污的行列。尧都区河西电厂自主投资安装了自动脱硫、除尘系统,使烟尘气做到零排放;热力供电公司投资2.5亿元,积极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形成了多热源竞争、联网运行的创新格局。在切断旧污染源的同时,市区的环境状况被纳入严密的监控,一条条禁令和强制性手段成为临汾环境逐渐好转的重要举措。所有施工现场必须实行高标准围栏封闭施工;所有施工和垃圾清运车辆必须使用篷布密封运输;所有载重货车全天候严禁进入市区;市区及周边所有污染企业强制安装在线环境监测,城区空气质量日报监测更加完备。

    加强生态建设,增强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也是提升环境质量的必要途径。去年,临汾市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85.53万亩。五鹿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区,同时新增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侯马市新田乡在全省首家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翼城县唐兴镇等8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安泽县国家级生态环境监察试点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污染之本”

    “在短时间内,资源型重化工产业仍是临汾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这些企业即使上环保设备,也有一定的超标排放量。因此,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临汾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的深层次原因。”临汾市一位多年从事环保工作的专家说。

    临汾人已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环境的根本好转,关键在于调整畸形的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治本上下工夫。近年来,临汾扩大了一产和三产的比重。在第二产业的内部调整中,不断淘汰落后工艺,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工业企业的污染能耗不断降低。环保部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去年共审批市批项目58个,环评率达到90%以上。

    此外,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有关规定,临汾在全市的工业企业中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襄汾恒源高岭土项目,在原改良焦厂淘汰后,利用煤矸石做原料,实现了废物的综合利用;河西电厂利用煤矸石发电,炉渣制砖,粉煤灰做水泥,实现了循环利用;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通过几年的努力,临汾市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2000年到200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从170.3亿元增长到590亿元,增长3.46倍;财政总收入从14.93亿元增长到102亿元,增长6.83倍。而城区环境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从14天增加到202天,综合污染指数从11.61下降到4.18。

    ■相 关

    临汾的“环境建设年”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不能再要蒙着烟尘的GDP!”这是临汾上下的共同心声。推焦炉、炸烟囱、大搬迁、治扬尘、搞绿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环境治理,临汾“铁腕治污”,在2006年年底终于摘掉了“全国污染之最”的黑帽。

    然而,临汾市委书记王国正异常清醒:“虽然摘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但我市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仍然排名靠后。我们千万不能有乐观情绪,如果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反弹。”

    在今年刚刚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王书记又明确指出:“治理环境污染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2007年已被临汾确定为“环境建设年”,随后将召开的全市第一次大会将深入研究今年的环保工作。而2007年全市的环保工作目标已经确定:到2007年年底,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20天以上;市区综合污染指数下降到3.8以下;汾河临汾段水体中的COD、氨、氮等污染物出口浓度比进口浓度下降20%以上。

    临汾市政府一位负责人坦言,无论是天然形成的“逆温层”,还是后天的基础设施滞后,还是粗放型的产业结构加剧的环境污染因素等等,应该说是诸多原因形成了临汾治污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毋庸讳言,临汾的环境治理,不仅任重道远,而且步履艰难。欣喜的是,市政府把环境治理摆在突出位置,推行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综合治理两手齐抓的战略举措,标志着临汾治污已迈进全新阶段。


    “企业领袖”肩负社会责任

    “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责任这两点是一致的,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经济学家厉以宁是在不久前由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结果发布会上说这番话的。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话题,并频繁参加各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议。今年2月3日,2006年度十大“人民尊敬企业家”、二十大“人民社会责任奖”与五十强“人民信赖品牌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本次颁奖典礼上,青岛啤酒成为了最大赢家,囊括全部三个奖项。

    据了解,由人民网主办的本次评选活动宗旨在于表彰那些为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企业和品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了解。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啤酒总裁金志国、长江实业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李嘉诚、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等,凭借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杰出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良好的国际化形象,成功获得了2006年度十大“人民尊敬企业家”称号,获此殊荣的都是活跃在经济舞台上的著名企业家,都是中国经济界的代表人物。   

    履行社会责任,不只是投身公益事业或者是扩大公司影响,更应该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应尽的一份义务,是以付出为目的,而不是以获取为目的,是企业经营发展中必须关注、构筑和不断提升的一个系统工程。企业作为社会的公民,只有与环境、社会和谐共处,互利共赢,才能获得永续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能够成功收获“人民社会责任奖”等三项大奖,表明以金志国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企业家领袖之一,成为中国经济界的代言新星。

    金志国认为,作为国际化大企业的必备素质,首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不可能持续成长的,也不可能成就一个国际化的大企业。

    专家表示,企业掌舵人的国际化头脑非常重要。在众多中国企业纷纷陷入走出去的狂热时,金志国冷静而理性地提出,“简单地把产品卖到海外只是赶了一场远集,真正意义的国际化是具备国际化资源配置的能力。”他认为,国际化不是说出口一两瓶酒的问题,而是要完成深入骨髓的国际化组织变革。目前,青啤已经完成了在架构和细节管理方面从“江轮”到“海轮”的质变,成功打造适合在国际市场的大海中乘风破浪的海轮航母。  

    卓越的领导者必定造就卓越的企业。金志国等一批企业家的成功之路,不仅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而且也为整个中国企业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中国经济的高速推进,需要更多真正的企业领袖。

来源:中国商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