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2007年中国邮政贺卡于去年11月1日起开始发行和销售,国家邮政局将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企业拜年卡、企业金卡等名称统一规范为中国邮政贺卡,并在原有邮政贺卡品种不变的基础上,新增动感卡和幸运封两个品种,还同时发行贺年专用邮票两枚。
有奖明信片已经发行多年,而有关涉及的生态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今年有关方面给将有奖明信片和其他几个品种统一为邮政贺卡,可这仅仅是换了个马甲而已,其依旧还是那种纸质的,大量发行对资源的浪费依旧让人揪心。
今年的邮政贺卡发行量是多少尚不得而知,但笔者上网查找到一组数据。2004年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发行量达为2.06亿枚,比上年度增长13%,累计发行量达22亿枚。而这是几年前的数字,到现在总量恐怕更是惊人了,意味着每个中国人平均都会收到数张如此明信片,而加上其他的明信片,数量无法统计。
早有人说,看似精美的明信片会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更是有环保人士得出了“4000张贺卡=1棵大树”的说法。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都是偏低的,可就在这样的特殊国情下,每年却要生产数以亿计的明信片,反差实在强烈。
当然也会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如制作明信片的不一定都是上等木料,用速生林或回收纸制品同样可以制造。再说了,咱中国的浪费资源的地方多得很,何必总跟小小的明信片过意不去?何况它还要寄托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似乎言之有理,可替代品再多,毕竟森林还是主要资源。再说了,现在的有奖明信片制作越来越精美,可也没见权威部门表态:我们的明信片是环保制品,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谁会相信每年几亿张的有奖明信片会不破坏森林?明信片的确能寄托人们对新年的美好希望,表达友人之间诚挚的祝福,但这种作用有愈来愈弱之势。不管你是否承认,正如传统的书信一样,人们还在使用,但对其的依赖性在大大降低。现在的明信片更多的是起应酬作用,不少人每年都要收几十、上百张。出于礼尚往来,也要回复对方这么多张。但收到明信片后已没有过去的惊喜和激动,转眼束之高阁甚至沦为垃圾。一方面人们的需求在降低,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的发行量却居高不下。明信片这东西过了新年基本就是废纸一张,那些未发行完的明信片被如何处置了呢?是否就沦为了垃圾?与此同时,现在社会也的确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如电话、手机、电脑的普及率已相当高,电子邮件、电子贺卡等网上拜年也渐成人们相互传情致意的时尚。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依旧要发行数亿张有奖明信片就值得商榷。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