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和污染侵袭严重 洞庭湖退田还湖8年反思
2007-01-30

  在退田还湖8年后,洞庭湖给动植物繁衍带来了欣荣,但因枯水、污染和过度捕捞等问题,这里的忧伤远未治愈——

  “看,那是夜鹭!”

  车子驶过长长的建新农场丁字堤上时,蒋勇突然指着小河对岸薄薄的一线树林说。

  车内顿时骚动起来,赶忙招呼司机停车。透过窗户,只见数百只大鸟蹲在对面树林的枝丫上,呼呼大睡。间或有一两只飞起,但更像睡觉时翻了个身,因为它们很快又找了个枝丫酣然入睡。

  蒋勇说,夜鹭在洞庭湖是夏候鸟,昼伏夜出,冬天很少留在洞庭湖,而是飞往东南亚越冬。这300多只夜鹭之所以成为留鸟,可能与气候变暖有关。夜鹭虽然不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但它们的存在,却反映了该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也为研究气候变暖提供了一些佐证。

  但令他感到忧虑的是,栖息着这群夜鹭的河堤乔灌木混交小树林,由于一个公司的承包,正面临被砍伐一空的威胁。

  这群夜鹭和这片小树林的命运折射出洞庭湖生态管理的窘境。1月12日前后,记者随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洞庭湖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湖区几个生态保护重点区域采访时发现,作为“长江之肾”的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在退田还湖8年后,既带来了动植物重新繁衍的欣荣,也因枯水、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带来久远的忧伤。

  保护区内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蒋勇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这群夜鹭的栖息地,离保护区的一个管理站不远,与保护区的核心区只有一堤之隔。核心区的大西湖、小西湖和采桑湖,是真正的鸟类天堂。

  车子行驶上大堤,就像在沙漠中跋涉的人突然看到了绿洲一样,令人眼前顿时开阔,一座巨大的湖泊一眼铺碧,望不到边。里面的各种禽鸟,如同繁星点点,凫满了整个湖泊。

  近的是白骨顶、反嘴鹬、鸬鹚、小(广颓)鹈,远的是野鸭、小天鹅、东方白鹳,蒋勇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现在大、小西湖内共生活着10多万只水禽。

  但谁能想象,这片湖泊在一年前还是“迷魂阵”遍布、数百只渔船出没的水域。

  所谓“迷魂阵”,是用竹篙将高达数米的网纱布固定在湖面上,形成拦截面,两翼则围出陷阱,让游经此地的鱼儿乖乖地“入其彀中”。而一旦鱼儿进入陷阱,倒喇叭形状的设计将让它们失去逃生的可能。

  “迷魂阵”危害巨大,网纱布的眼孔只有4毫米×2毫米大小,“连眼睛没睁开的鱼仔都逃脱不了”,水鸟也经常丧命网内,比如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