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高手,要数春秋时期的姜太公。身处乱世的姜太公,在渭水河畔独出心裁地钓鱼:钓钩是直伸伸的,既无钓饵,更无倒钩刺,在离水面三尺高处垂钓。自称:“短竿长线守蟠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或许姜太公超常规的钓鱼感动了上苍,终于赢得求贤若渴的周文王的信任,官至军师、丞相要职。辅助文王、武王讨伐殷纣,建立周朝,实现了“负命者上钩来”的理想。今天看来,姜太公直钩垂钓法乃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宁愿直中取,不愿曲中求,等待建功立业的一种志向追求。如此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后人嚼味深思姜太公钓鱼之真正雅趣。
久闻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禹穴沟有一种更神奇的“无钩钓鱼”习俗,当地人叫“钓杵杵鱼”。这似乎比姜太公“直钩垂钓”还胜过一筹。在大禹出生地的“禹穴”溪河里,常有羌族老人沿江垂钓。他们左手持精致竹编筲箕,右手握三尺长细竹鱼竿,细竹竿上捆扎着禹穴沟天然特产——棕树的细长棕丝做的钓线,在棕丝下端穿上红红的蛐蟮,既不要鱼钩,也不要鱼漂,全靠手感灵敏和眼疾手快把鱼钓起来。但禹里人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民俗,从不钓二手指大以下的鱼苗,以保护鱼类资源。即使钓起来后也要自觉“放生”。细问钓鱼老者,老者自豪地答道:“禹穴沟的鱼类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让禹里人共享与大自然和谐的生活乐趣。我们禹里人从不钓小鱼,更不毒鱼、电鱼、炸鱼。”
如今现实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钓鱼已成为一种高尚的、健康的时尚。然而,生态平衡则是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钓鱼人也要讲“职业道德”、“钓鱼公德”。
时下我市三江山清水秀,天蓝水绿,乃是钓鱼的好去处。可是,那种不管钓鱼禁期、禁区的违规违章随意钓鱼,那种不顾鱼苗、产子鱼一概放入盘中餐的狠心钓鱼,那种烟头、饮料瓶、食品袋乱丢乱扔、污染环境的钓鱼,那种绝灭鱼子鱼孙的毁灭性钓鱼,那种以钓鱼为职业,只顾自己赢利,追求商业利润的钓鱼,那种深夜做贼心虚偷偷划船撒网,甚至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捕鱼的,必将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损害江河鱼类资源,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终将给人类带来自作自受的灾难。
如今,人们最大的愿望是渴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文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同文艺家谈心时,道出了一则鲜为人知、令人深思的故事:温总理去医院看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大师提出和谐社会除了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讲人的自我和谐,要善于处理自我与社会及其与自然的关系。这使温总理颇受教益。后来,这次谈话的大意还被写进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
现今钓鱼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众多的钓鱼者,如何培养“自我和谐”的共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至关重要;同时也切盼渔政部门加强河道渔业资源保护,严厉打击渔业领域内违规违法的捕鱼、电鱼、毒鱼、炸鱼行为,倡导健康钓鱼、单竿钓鱼、绿色钓鱼、环保钓鱼。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乃是我们应追求的境界。
来源:绵阳城市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