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黄金周给文化遗产带来劫难(图)
2007-01-29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出席甘肃省第九届五次会议中提出: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产,是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遗留下来的文物遗存非常丰富。根据文物普查统计,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两万多处,选入《中国文物地图集》的有一万三千二百八十四处。其中,敦煌莫高窟为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与省外其它明长城著名关隘共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资料图:2006年9月28日,中外游客正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舍利塔旁走向洞窟。

  近些年来,中国不少地方在文物与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上,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樊锦诗对此深感忧虑。她说,目前甘肃省内绝大部分长城段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现存秦汉长城已不足初建时的三分之一。月牙泉水域面积也由一点四五万平方米萎缩至零点五三万平方米。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保护,月牙泉将会彻底消失。

  樊锦诗说,文物有文物法,有文物的地方要搞建设必须上报审核准后,才能建设。有的地方搞形象工程,越搞越破坏文物。文物的保护工作不能“有病时才治病”, 要先搞清文物为什么“生病”;再采取相应有益的措施。

  樊锦诗直言,集中的参观人流与文物保护较高的环境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黄金周”无异于给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场“劫难”。一些文物陈列室内四处都有“请勿触摸”的警示牌,但不少游客还是抑制不住好奇的心理,用手触摸。据统计,每年触摸莫高窟壁画的游人,占参观总人数的百分之三点九。

  游客身上携带的一定水汽和温度,过多的人流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造成莫高窟壁画褪色、起皮、脱落。保护莫高窟壁画需长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客流量。

  樊锦诗疾呼: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现在的压力尤为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只有变成真正大众的,才能流传下去。否则,珍贵的遗产只能在不堪重负中成为“永远的遗憾”。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