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汉“六安王”大墓
2007-01-28
 备受关注的安徽西汉“六安王”大墓1月19日正式开启主棺,考古学家在墓内发现了千年美酒、彩绘剑鞘、种子等令人惊喜的物品。

古墓挖掘现场

古墓中惊现2000年前谷粒
 
备受关注的安徽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西汉“六安王”大墓1月19日正式开启主棺。令在场所有专家始料未及的是,主棺木椁下,居然安放着一组戈和戟,这让一直未出土陪葬兵器的双墩汉墓获得了新的惊喜。
 
“黄肠题凑”保存完整
 
西汉“六安王”大墓位于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为并列两座大墓,其中一号墓位于正在修建的合武铁路的路基上。
 
从去年4月开始考古人员对一号墓葬封土进行发掘,由于发掘期间阴雨连绵,加上墓葬土冢巨大,发掘工作难度很大。至去年10月封土发掘结束,露出墓口。去年10月中旬发现木椁墓室和外藏室。该墓封土高11米,墓葬平面为“中”字形,东西向,由前后墓道、墓室组成,全长45米。其中墓坑长17米、宽12米,墓口距离墓底10米,墓室为“黄肠题凑”木结构,保存相当完好。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黄肠题凑”结构属于西汉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目前这类墓葬仅在北京、河北石家庄、陕西西安、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有过发现,均为诸侯王或王后的陵墓,而在安徽尚属首次发现。
 
另外,墓门上有一块隔板,两边分别刻有“南北”二字,表明该墓坐西朝东,木门东北从第一块木头开始还分别标明“上一”、“上二”一直到“上七”,这些数字也告诉人们墓葬的建筑顺序。外藏室由木桩构建而成,用穿榫和木桩隔成区间,每个区间器物都和墓主人生前生活状况相对应,充分反映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
 
为“古六安国”找到源头
 
在外藏室发现的诸多精美随葬物中,不仅有铜器、玉器、漆器、木器等,而且不少漆木器贴有精美的金箔或银箔质的飞禽走兽图案,光洁温润。而且最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一些铜器上还有“共府”字样的铭文。与史书上记载的六安国第一代王“六安王”刘庆对应。这些文物做工精湛,精美华丽,属于奢华物品,非常人所使用。
 
考古人员还发现在该墓出土的封泥上模印有“六安丞”等文字。所谓“封泥”就是西汉时期,人们为了文书保密,在卷起的竹简的一头,用特制的泥将其封好,再盖上官府的印信,史书记载,“丞”即分管王室饮食的官员。另外考古人员又根据墓内出土有“五铢”钱等随葬物推断,墓葬时代当在汉武帝封六安国之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汉墓发掘现场负责人汪景辉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根据出土文物等资料,已经确定墓主人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六安文物局局长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他告诉记者,目前出土文物上的铭文和《史记》、《汉书》上记载的第一代“六安王”刘庆的记载非常吻合,经过各路专家的综合分析,此墓葬就是刘庆的棺木。胡局长说:“该墓葬的开启也为‘古六安国’找到了源头。”
 
彩绘剑鞘红色犹新
 
1月19日,大墓进入关键的主棺开启阶段。当打开主棺外层木椁后,考古人员在木椁与石椁之间的夹层发现古代兵器,其中,带有彩绘的剑鞘红色犹新。
 
汪景辉告诉记者,此座汉墓的主棺包括木椁、石椁以及双层木套棺。在外层木椁和内层石椁之间,考古人员意外发现兵器,包括2件铁戈、1件铜戈、2件铁戟、10多把弓以及弩机和铜盾。其中,最长的长弓背长达2米。目前,考古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对这些兵器进行绘图、摄像和文字记录,待完成这些工作后,将会对其进行提取保存。
 
陪葬兵器为什么出现在如此特殊的位置?兵器的出土是否说明六安王会武功?专家们对此目前也很难下定论。
 
专家介绍,整齐排列在木椁与石椁夹层里的兵器既有铁器又有青铜器,共有几十件。其中一件剑鞘上还绘有朱红色的彩绘,十分精美。
 
在外藏室的发掘过程中,一直没有发现任何陪葬兵器。因此有专家解释,这可能是跟汉武帝时期的诸侯王政策有关,那时候“崇文不崇武”。
 
如今,两层棺椁之间发现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兵器,对于考古专家而言,显然又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有专家据此推测,刘庆是个有一定武术功底的诸侯王。其生前虽然没有兵权,但是由于喜爱习武,所以死后也带了一些兵器同归地下。
 
至于在棺椁夹层放置兵器,这在目前所知的墓葬尤其是“黄肠题凑”墓葬里还十分罕见,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由于这些兵器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墓主的男性身份,也就进一步确认了这是“六安王”而不是王后的墓葬。
 
皖西学院姚治中教授则认为,我国战国时期就已经有铁器了,到了西汉时期,铁器已经比较广泛,在制作兵器上与青铜器并重,所以才出现了铁制兵器与青铜兵器并存的场面。用兵器陪葬在战国时就已经很流行,那时大夫一级就可以用兵器殉葬,所以刘庆墓中出现兵器并不反常。
 
千年汉墓“飘”酒香
 
两千多年的汉墓里,竟然还能残留酒香?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汉墓考古发掘工作领队杨立新向记者证实,在汉墓发掘过程中,外藏室的一只铜壶里发现了陈“酒”。
 
杨立新告诉记者,去年10月,双墩一号汉墓的封土发掘结束,露出墓口。当时,墓葬积水已经很深,整个墓室几乎都被淹没在水下。现场工作人员用抽水设备将积水排干,对木椁墓室和外藏室进行清理。在外藏室里,工作人员发现出土的一只铜壶中还盛了满满一壶水。由于积水曾经漫过整个墓室,工作人员认为壶中为残存积水,遂将其倒掉了一大半。这时,工作人员把手伸进铜壶,意外地在其底部捞出一些米粒,与此同时,一股酒香味扑鼻而来。这时,才发觉铜壶里的液体可能是酒,遂赶紧把铜壶口封起来对液体进行保存。
 
据了解,铜壶在古代即是盛水或者盛酒的容器。据杨立新分析,此“酒”的成因可能有三种情况。第一,当初铜壶里盛装的可能就是同现代一样的蒸馏酒,米粒可能是积水后从别的地方漂浮并沉积下来的。第二,当初铜壶里盛装的可能就是米酒,因此有米粒沉积在底部。还有一种可能,即米粒粮食沉积在壶底后,自身发酵形成了“酒”。
 
大墓在唐代已被盗
 
“运否前政缺,群盗多蚊虻”。唐代诗人颜胄的一首《适思》,反映了古代盗墓现象的猖獗。西汉“六安王”大墓也未能幸免。经鉴定,墓室中一些唐代的碗等工具即为当年的盗墓贼所用。
 
据专家介绍,此墓早在唐宋时期就已被盗,主室内棺已经遭受破坏,珍贵物品也所剩无几,仅能从一些散落碎片遥想当初的满目生辉。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双墩一号汉墓考古发掘工作领队杨立新介绍说,去年3月,安徽省考古队工作人员在封土正中发现一直径8米以上的大盗洞,越往下越窄,打穿了11米高的封土,直通墓室盖板。盖板北端有4个大小不一的盗洞,几乎处于东西向一条直线上。其中,东西两端的盗洞最大,尤其东北角的盗洞达到1.6米×1.3米大小,这两个盗洞被斧头凿穿了,通向题凑与主棺之间的回廊,另外两个小盗洞则与东边的大盗洞紧紧相连,位于主棺棺椁之上。
 
发掘现场负责人汪景辉说:“墓室题凑之上的第一层盖板厚度达到了1米,从凿印痕迹来看,每一斧的凿击都相当有力。从墓室内的情况来看,回廊之中,东边的墓门有凿击痕迹,与之相对的主棺棺椁也被凿通。就是从这里,盗墓者对棺椁内的主棺造成了主要的破坏,室内随葬品遭受盗掘和损坏。”

 

来源:网易探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