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地下水的警告!
2007-01-25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产生活一天也离不开水。所有的动物、植物离开了水也不能生存。地球表面2/3被江河湖海等水面覆盖,地球上的水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不然。有关资料告诉我们:地球上的总储水量约为1386000万亿立方米,其中97.5%主要存在于海洋之中的水,是人类不可直接使用的咸水。剩下的2.5%,约34650万亿立方米,为淡水,主要存在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极地雪原和高山冰川之中,此外还存在于大气中、地表以下和生物体内。在这2.5%的淡水中,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为2772万亿立方米,仅占地球上总储水量的0.2%。由此看来,能供目前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

    淡水本是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上水的循环。但随着世界人口的激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又使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入水中,水体被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再加上众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的流速,使水的涵容和自净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水的循环遭到了破坏,其再生能力当然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地表淡水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地下。
   
    据水利部的专家介绍,中国在60年代以前,地下水仅在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年开采总量约20至30亿立方米。而目前,地下水的年开采总量已突破1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供水总量的20%。其中, 中国北方17个省、市、区地下水的开采总量占全国地下水开采总量的88%,占北方17个省、市、区供水总量的1/3以上。

    我国著名水文地质专家、两院院士张宗祜表示,根据我国最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我国地下水资源约占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正在迅速增加。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地下水年均开采量为572亿立方米,80年代增加到748亿立方米,到上世纪末的1999年已达1058亿立方米,近几年这个数字一直在每年1000亿立方米以上。相对于逐年增长的地下水开采量,我国地下水资源却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北方地下淡水可采资源量为每年1536亿立方米,南方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每年1991亿立方米,均不到2000亿立方米。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任意地过度抽取地下水,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2006年10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上,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水文地质专家张宗祜院士指出,近年来,超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重大损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1.地面沉降

   
    2005年,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苏浙沪三省市地矿部门联手,历时4年,完成“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据此次调查负责人、南京地矿所副所长郭坤一研究员介绍,在长三角(长江以南)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早、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城市;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浙江省的杭、嘉、湖等地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08、0.82米,形成了三个大“漏斗”。

    郭坤一研究员表示,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既会造成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区码头、地下管线和深井等直接损失,也会造成运力下降、挡潮和排水等间接损失。经评估,长江三角洲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3149.71亿元。

    据河北省水利部门介绍,该省全年用水量为220亿立方米,而全省全年极限供水能力仅为170亿立方米,不足部分多依靠开采地下水维持。近几年河北连续干旱,地下水超采更加严重。来自 河北省地质勘探部门的资料表明,由于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该省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水位目前普遍比几十年前下降了40至60米,已形成7个深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其中以衡水市为中心的冀枣衡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静水位最大埋深达97.84米。这些漏斗区总面积近4.4万平方公里。由于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大面积地面沉降。到目前,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大于 0.2米的面积达4.8万平方公里,沉降大于0.5米的面积达6430平方公里,沉降大于1米的面积达755平方公里,沉降大于2米的范围已覆盖了整个沧州市区。成为全国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和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地质专家指出,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带来了严重危害,沧州市境内南运河河床下沉,影响着南水北调东线引水工程的安全,同时对重要交通干线和河流泄洪能力造成影响。

    由于几十年来无节制地超量开采,著名的陕西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一巨大漏斗,千年古城西安在不知不觉中“变矮”,地面沉降面积已达158平方公里,地面沉降数量超过500毫米的面积竟达48平方公里。  西安市城区更为严重,作为古城重要标志之一,有1300余年历史的大雁塔也沉降了1198毫米,并向西倾斜达886毫米。

    2.地面塌陷
   
    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不均匀沉降,还会引发地裂缝和地面塌陷, 如河北平原已发现地裂缝100多条,主要分布在邢台、邯郸、石家庄、沧州等处,地裂缝长几米至几百米、宽O.05~ O.4米、深可达9米多。据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统汁,已发现地面塌陷点700多处,有塌陷坑3万多个,其中因超采地下水而形成的塌陷点占27.5%,较大的塌陷坑直径达lO多米,深达8米多。又如秦皇岛、杭州、昆明、贵阳、武汉等城市,由于超采地下水,使碳酸盐岩溶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造成了地面塌陷。仅秦皇岛造成的地面塌陷面积达34万平方米,出现塌陷坑286个,坑的直径为O.5~5米、坑深为2~5米,坑的最大直径达12米、坑深7.8米,并出现地裂缝,造成耕地被毁,民房开裂。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使城乡建筑物地基下沉、墙壁开裂、公路坏损、农田被毁,严重地影响了工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003年8月4日,广东阳春市岩溶塌陷造成6栋民房倒塌、2人伤亡、80多户400多人受灾;2000年4月6日,武汉洪山区岩溶塌陷造成4幢民房倒塌,150多户900多人受灾;20世纪80年代,山东泰安岩溶塌陷造成京沪铁路一度中断、长期减速慢行;贵昆铁路因岩溶塌陷发生列车颠覆事件……

    由于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近年来,我国地面塌陷频繁发生,并呈现向城镇和矿山集中的趋势,规模越来越大,损失不断增加。目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同时在福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云南等省  (区)也有分布,而昆明、贵阳、六盘水、桂林、泰安、秦皇岛等城市的岩溶塌陷最为典型。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共发生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塌坑总数超过4万个,使国民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3.海水入侵

    在中国沿海地区, 由于超采, 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水质恶化,耕地盐化。据水利部门的监测与统计,在辽宁省的大连、锦州、营口等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山东省的烟台、威海、青岛市,以及江苏等省的一些沿海城市和地区, 都发生了海水入侵现象,入侵总面积达150平方公里。

    莱州湾南岸是我国著名的产盐区,同时也是海潮频繁肆虐的重灾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当地居民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致使8000多眼农用机井报废,40万人饮水困难,60万亩耕地丧失生产能力,粮食累计减产30亿到45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40亿元。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现象屡屡发生,从北向南涉及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等多个省份。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发展尤为迅速,仅2003年海水入侵面积就达2457平方公里,比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937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62平方公里。

    海水入侵使地下水不同程度的咸化,造成当地群众饮水困难,土地发生盐渍化,多数农田减产20%到40%,严重的达到50%到60%,非常严重的达到80%,个别地方甚至绝产。
   
    4.土地沙化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尤其是在每年的春 、秋、冬季,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地下降,地表植被生长困难,从而加剧了土地的沙化。如北京地区属半干旱地带,缺水现象严重,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为土地沙化提供了地质条件。同时因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使河流水位大大高于地下水水位,促使河水大量补给地下水,加速了河流的干涸,造成河床及其两岸的土地沙化。其中在昌平县、海淀区、平谷县、房山区和延庆县的河床、滩地、山边分布有卵石滩约7万多亩;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等大河流及其故道两侧、河流决口带等地的沙丘与沙地,面积约有6万多亩。

    由于上游截水和过量开采地下水,给地处甘肃的民勤绿洲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70%的天然植被已经衰退,近3万公顷的沙枣林、梭梭林枯死,原来的绿洲变成了沙尘暴的策源地。由于水位下降、生态恶化,敦煌绿洲面临沙漠化的严重威胁。自1994年以来,敦煌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2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漠向绿洲逼进了3至4米。专家介绍,缺水导致的沙漠化加剧了莫高窟等文物保护的大难题。在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起甲、空鼓、变色、酥碱、脱落等病害。

    在新疆,由于超采地下水,天山北坡和吐哈盆地绿洲边缘植被严重退化,一些片状的沙漠呈现合拢之势; 我国第二大优质天然草场——地处新疆塔城盆地的库鲁斯台大草原已经危在旦夕,草原植被呈荒漠化发展。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化,也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 
   
    除了上述地质灾害,地下水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大。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流入水库、渗入地下。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改变了天然条件下区域地下水径流条件,导致被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向漏斗区运移,从而形成浅层污染水进入中、深层地下水的通道,使得中、深层地下水也遭到污染。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2—7年的连续监测资料,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了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掠夺式的超量开采地下水,对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給地质环境带来严重恶果,使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损失,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地下水埋藏于地面之下,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危害不像洪灾那样明显,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土地沙化以及地下水水质污染的过程缓慢而不易觉察。然而,这些危害一旦形成,将难以逆转,治理与恢复都十分困难,要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大自然已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势在必行。为此,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水法及其它有关水源保护的规章、制度;健全与强化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调度和计划开采、分配使用地下水;严格执行奖罚制度;厉行节约用水,实行限额用水,提倡一水多用,循环用水,防止污染地下水;同时兴建地下水库,实行人工回灌地下水等等措施。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史蒂芬•福斯特提出,构建“公众意识”对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至关重要。由于地下水是“地平线下的资源”,人们无法像关闭水龙头一样控制地下水的使用,因此加强政府对地下水资源的监管尤为重要,应将社会、经济、法律和结 构性问题等关键因素考虑在内,做到治水先“治人”。   因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来源:天益社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