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大量垃圾只能露天运
南京垃圾中转站缺到什么地步?鼓楼区环卫所的一名负责人就表示,我们辖区内现有15座,至少还需要再建15座!也就是说“翻一番”。南京市市容局的有关负责人说,“翻一番”只是针对现在日产生活垃圾3000吨而言。再过两年,日产生活垃圾比现在更多,垃圾中转站也就需要更多。
由于垃圾中转站不够,而居民的生活垃圾又必须及时中转走,南京的内桥、光华门、白下路等地方出现了“露天中转垃圾”的奇观。“每天一大早,就能看见几十辆运垃圾的手推大板车,一起聚集在马路边上,场面非常壮观。”位于白下路的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近马路,是一处临时的垃圾中转处。“垃圾堆离幼儿园的大门很近,味道半天都消不掉。”一名家住在附近的市民告诉记者。
光华门附近也是一处露天垃圾中转的地方。由于道路改造,原有的垃圾中转站被拆除,而附近的尚书桥中转站又被居民堵了门,没法用。露天中转垃圾之后,环卫部门会冲洗地面,但味道很难消除,严重影响了附近的环境。居民对此意见很大,市容部门也是一肚子委屈。
尴尬
选站址能看不能说
包括在居民抵制压力下被迫关闭和限制使用的在内,南京现有垃圾中转站140余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每年建50个都不算多”。由于居民和垃圾中转站的宿怨,南京市市容局每年的新建计划不敢定得太多。比如2007年在全市仅规划了6座。去年年底,各区上报给南京市市容局10多个垃圾中转站备选点。
仅这6座新建垃圾中转站,对南京市市容局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居民强烈反对垃圾中转站建在家门口,而垃圾中转站“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建在小区附近甚至小区内”。市容部门想出了一个“暗度陈仓”之计,试图来缓和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偷偷考察、偷偷建。
上个月,记者电话采访有关负责人时,他正在马不停蹄地考察地点,“不敢透露一个备选地点,否则附近居民就炸锅了”。“老百姓一听说要盖垃圾中转站,都齐声反对”,考察人员吸取了教训,最近几次考察都不敢吭声。只能在现场比划一下,回单位再详细讨论。“在现场考察,我们不敢说得太明白,只能靠眼神交流。”
惋惜
好几处新站至今仍闲置
然而,丑媳妇最终还是要见公婆的。垃圾中转站建成以后,终究逃不过居民的指责。有关负责人坦言,建成之后,可能像往年一样,再次面临居民“阻击战”。“各区都有这种情况,我说不清一共有多少座被迫关闭了。”有关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
“去年就已经动工了,可是现在连一堵围墙都没盖起来,砌一次就被居民推倒一次。”玄武区环卫所的一名负责人对北苑小区垃圾中转站的现状很头疼。除了玄武区,白下区、下关区、鼓楼区也有类似的情况,与玄武区相比,他们的损失更大,“有的已经建好了,居民集体抗议不让用,几十万元的设备等于白买”。
白下区的尚书桥垃圾中转站2001年就建好了,至今从未使用过,大门上的挂锁都已经生锈。王府园小区的垃圾中转站利用率极低,在居民的反对下,“每天只能运一趟,多一趟都不行”。鼓楼区丁家桥垃圾中转站建成多年,居民坚决抵制启用,环卫部门无奈“在2004年底关闭了”。
调查
垃圾站拆多复建少
小区最初的配套设施里,为何没有垃圾中转站的位置,以致非要像现在这样“事后硬插一杠子”?白下区环卫所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然有!按照规划的原则,垃圾中转站就正大光明地画在小区的设计图纸里。从位置、占地面积到建设高度,都有明确的标识。可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垃圾中转站却莫名奇妙地“消失”了。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利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样的占地面积,如果变成商品房,就比垃圾中转站的利益大得多。”毕竟,垃圾中转站是一个没有任何利润可言的“配套设施”。
不过,南京更多的是老小区,当初没有配套设施的概念。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多,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垃圾中转站就显得很缺乏。这时候再想起来建造,就难免遭到居民的反对。
建议
减轻扰民才是根本
“不论是暗度陈仓也好,还是缓兵之计也好,都无法治本,搞不好还会加剧矛盾。”南京师范大学一名社会学家认为,政府应当考虑,为什么居民不愿意垃圾中转站建在小区附近呢?原因很简单,无非是噪音、异味。那么,政府就应该通过“听证”等方式,来征求居民的意见、建议。“有什么意见,拿到台面上来说,即使争吵也是一种沟通。”
对于居民的建议,政府不应当一味地排斥,认为是增加了财力、人力、物力上的负担。“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可以那么容易就解决,也不会拖这么多年。”这位社会学家认为,政府必须态度鲜明,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减轻垃圾中转站对居民的困扰,这样才是“治本”。
来源:新华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