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成黄土高原”的“盛世之忧”
2007-01-23

 “鱼米之乡成黄土高原”的“盛世之忧” 
  
  谁能想象,100~200年后,“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将变成黄土高原?19日,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汪永进语出惊人,这是他经过调查研究后作出的一个大胆预测。更让人称奇的是,他的预测是来自一些洞穴中的石笋!
  
  风调雨顺的“鱼米之乡”百年左右将成“黄土高原”,尽管汪教授得出这一结论是通过对于小小石笋的研究而得出的大胆预测,但是如此耸人听闻的预测估计只会被当做科学家的游戏,而且,既然是科学上的预测,就算这一改变确实会发生,也是自然之力使然,人力难违,咱该咋过咋过,权且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即可。
  
  不过,这来自小小石笋的信号固然是自然界的回音,虽然看似与人类的影响八杆子打不到一块,但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和气候的影响却不容低估。就以黄土高原为例,当今的黄土高原,曾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鼎盛的地域,中华文明历史上的汉唐盛世皆以这一地域为基本的依托。而据相关研究,当时的黄土高原的地区的地貌也是水草丰美,河湖密布,森林遍布的,可是随着战火的破坏,以及人类生产、建设的破坏,盛世之下,森林等自然资源被无修补的破坏,失去了自然屏障,毫无遮挡的中原地区的被来自北方的风沙剥离了黄土之上的植被,黄土高原如是形成。
  
  这一解释虽然仅仅是一家之言,但是却不难看出,人类活动的影响确实在显著的改变着自然的风貌,并最终可能导致一方水土的彻底改容换貌。如今,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日益增强,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力也是日益加剧。虽然说还没能达到“人定胜天”的地步,但人类改天换地的能力却在不断的实现中。事实上,进入近代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的影响,以及自然对于人类活动的反馈已经被证明是处于加速和加剧之中了。
  
  如今的江浙一带被称作“鱼米之乡”,也是当下水草丰美,文化鼎盛之地,但在当今盛世之下,这块土地上同时也是人口高度密集、生态压力巨大之地,由于各种大型工业、乡镇企业过度集中,又缺乏基本的治理和约束,工业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已经使得表面上水草依旧的“鱼米之乡”水质污染严重,几十年的工夫,江南水乡原本可以直接作为饮用水的湖泊溪流,如今不少已经污染得连洗衣服都不行,而水乡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质也在不断的下降。同时,中科院南京土壤与湖泊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江南地区的土壤污染已经十分严重,苏南某市郊区蔬菜基地土壤中镉超标率从21.9—80.0%不等。部分地方土壤的汞超标也较突出,达到44.4%。在太湖地区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土壤安全状态约50%,轻污染状态为17%。个别地区中污染和重污染约占10%以上,主要是重金属污染。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所引发的地表沉降,因为过度城市化所导致的生态蜕化,也是不争的事实。近日,无锡市政府首次承认苏南模式的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属于“杀鸡取卵”的做法,并承诺将放弃这样的发展模式。
  
  从这些视角来看,学者做出的“鱼米之乡”成“黄土高原”的预言,不仅不应被视作无稽之谈的科学幻想,更不应被视作无法扭转的自然之力,任其发展变化。唯有认识到人类活动自身对于自然演变的巨大影响力,倾听那些盛世危言,并心存盛世之忧,或许,“鱼米之乡”变“黄土高原”这一自然文化双重的厄运还有改变的可能。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