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十五小”企业禁而不止 ——来自太湖流域治污前线的报道
2007-01-19

                             “十五小”企业禁而不止
                        ——来自太湖流域治污前线的报道 
                                 利润比生命还重要
                               本报记者  朱月明  报道

    1998年,在太湖治污前线,我们看到这样一幕:无锡前线指挥部,江苏省溧阳市古渎乡
村民韩并庆和陈锡山跪在地上,捧着厚厚一沓有千人签名并按手印的举报信,哭诉古渎乡两
个化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自来水厂,致使他们没水可喝。
    现在,该乡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邻近地区,肝病、腹泻、头痛病例明显增多,粮
食亩产从原来的350多公斤下降为50公斤左右,在举报信中,群众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是
近万名群众的生命重要,还是每年上缴乡政府100多万元利润重要?
        在生命与利润之间选择,答案显而易见
    可是,在太湖流域治污前线,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指挥部接到的234件群众举报
信中,有90%以上的举报对象竟然是应该在1997年9月15日前全部关停的“十五小”污染企业。
其中,化工类占42%,其次为印染纺织、电镀、造纸等。
    而这些生产规模小、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绝大部分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或超标
排污,或偷排污染物,给当地群众生活和农业、水产业造成严重危害。
    位于无锡市中桥第一幼儿园内的某元件厂就是一例。该厂以年租金2.2万元租用幼儿园
活动室和休息室,在没有环保审批的情况下,擅自生产树脂封装的音振器;结果造成许多孩
子出现咳嗽、头晕、发热等症状,且久治不愈。据刘其哲高级工程师介绍,在接送孩子时,
他发现该厂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苯酚等有毒气体。
    徐志萍老汉反映的问题一样令人担忧。
    见到徐志萍是1998年12月27日中午,在无锡湖溪饭店四楼太湖治污前线指挥部,这位1959
年毕业于解放军化工兵学校的老汉第二次拿着自己家井水的水样来要求化验。他家在宜兴市
分水镇西桥村,宜兴菲达化工厂生产一胺基葱酿原料车间的排污口离他家水井只有100多米,
而且作为该厂前身的前进化工厂曾将几十吨硝基苯废料埋入地下。井水水质是否已经污染成
为该村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分水镇卫生部门出具的化验结果认为井水可以饮用,但因
为化工厂的人喝水都要到外面去拉,所以村民仍忧心仲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十五小”企业如此多,是有关污染治理部门始料未及的
    根据国务院规定,在太湖等水污染控制重点区域,从1997年4月起,就禁止乡镇企业新建
化学制浆造纸和小型制革,印染,酿造、电镀及重污染化工项目;对乡镇企业从事小型化工,
造纸、印染等十五类生产项目的,要在1997年9月15日前坚决予以取缔或关闭。
    在权威部门关于太湖流域治污的汇报中,对流域内“十五小”污染企业这样描述:到1997
年底,关停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716家,关停率100%。
    而针对“十五小”,企业大量存在的现实,有关部门的看法是,多数被举报的“十五小”
企业,或者是被做法关停后重新开工的,或者是关停过程中遗漏的,或者是非法擅自新建的。
    在“十五小”企业的查处和流域治污的过程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污染企业的见利
忘义,和他们全然不考虑污染对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的态度。
        在流域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之后,太湖流域早已失去了昔日江南水乡的秀丽
    水利部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流域河道水污染严重,上海污染河道占
九成,江苏占八成,浙江占七成;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太湖蓝藻大范围爆发;流域水环境呈
恶化态势。而流域因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流域人民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则是难以估量
的。1990年7月,太湖蓝藻爆发,造成无锡市部分地区供水中断,使无锡第一次经历了守着太
湖没水喝的困境。
    位于太湖梅梁湖的马山水厂是无锡市主要供水厂,因为每到夏季蓝藻爆发,该厂就要面
临停产威胁,以致不得不准备投资400万元将取水口向太湖延伸300米。吴祖国厂长告诉我们,
80年代以前取水口水质为一类水,处理成本很低,而现在虽然水处理成本很高,但水质仍不
理想,无锡人喝的水里总带着淡淡的腥味。
    从太湖流域情况看,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和环保执法不严是造成众多的企业超标排放
污水的最主要原因。在流域许多原本清澈的小河边,就因为建了一个年产值只有几十万,几
百万元的/3、企业,而使它们成了黑河,臭河。企业却因为交了一定量的排污费与超标排
污费,就不承担任何责任,这中间受害的只能是大自然和周边的群众。在如此短期超额利润
获取的同时,我们所牺牲掉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消耗了下一代甚至下几代人应
该享用的资源。
    在治污企业采访,相当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1997年抓淮河达标,1998年抓太湖达标,
要求企业废水达到排放标准,本无可厚非。但在现有市场经济情况下,达标无疑是提高生产
成本,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这对列入黑名单的1035家重点治污企业言似乎是不公平的。其
实,国家早就要求企业环保执行“三同时”,“谁污染谁治理”等制度,这些企业是将早就
该办的事拖到了今天,还要由政府部门强制看来办。
    当然,这里有执法不严的原因,否则就没必要搞淮河的“零点行动”,太湖的“零点行
动”乃至下一步滇池、巢湖等达标活动。
    达标以后的企业又能否保持达标状态呢?让我们看一下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陈荷生副
局长算的一笔账。目前国内每吨污水处理的成本价格在0.8元—1.00元之间,如果按每天
处理污水500吨计算,每月成本为1.2万元—1.5万元,每年要花20万元,这对一些规模较小
的乡镇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另据环保部门提供的材料,有些企业的达标排放,是靠大
量增加药剂一时获得的;有些企业的污水处理成本竞高达每吨七八元。这不由让我们对太湖
治污成绩产生怀疑。
    在可持续发展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太湖流域的治污,有不少东西值得
玩味。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太湖流域纵横密布的河网变黑变臭
有目共睹,太湖上漂起了一层厚厚的绿色也有目共睹,这种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失衡正
给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因为水质受污染,流域水资源短缺
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于太湖流域污染治理的出路问题,采访中专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调整流域经济产业
布局,逐步淘汰重污染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等。而其中关键的措施,是要严格执法,并
通过相应的经济政策来调控。

                                 《中国水利报》1999.1.28第3版   

前一篇:
小流域治理 农田林网化 黄河故道开发 江苏省水保建设势头好

后一篇:
可怜我们的小杨树

返回新闻纵览



欢迎进入上海环境热线

©2000 上海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联系: webmaster@envir.gov.cn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