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个文物大省,目前仅国家级保护文物单位就有36个。这36个国宝级文物,有的保护得较好,有的则存在一定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辨证关系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些“国保”现状如何,本报特派记者前去探访,从今日起推出“国保探访”系列报道。
晨报巢湖专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猿人遗址因为被写进了教科书,声名显赫,然而其保护现状则和其重要性极不相符。昨天下午,记者在遗址现场看到的景象,让人不得不为这一国宝担忧。这一遗址位于和县善厚乡汪家山北坡。1980年11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安徽省考古所在这里发现一具我国最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化石被专家称为“科学上的珍贵”。它填补了我省旧石器时代的空白。经专家鉴定,头盖骨化石为20岁左右的男性猿人,距今约30万年,定名为“和县猿人”。在此之前,普遍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唯一摇篮。“和县猿人”的发现,说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科学家推断,和县猿人的时代不会比北京猿人的时代晚,至少说是同时,甚至有可能和蓝田人相当。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将“和县猿人”遗址龙潭洞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事隔多年,遗址现在保护情况怎样?昨天本报记者走进了这一位于大山中的遗址。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块荒岗野地(见图)。靠近后,记者看到遗址仅仅采取了简单的保护措施,只在上方用一堵不足40厘米的小石墙圈了半圈,据说是用来挡水的。由于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现在不时有小孩子跑到这里玩耍,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破坏。记者看到,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遗址处的泥土松散,岩石粉化现象严重。“瞧,这是前天一群孩子来这里掏出来的印迹。”业余负责看护的老石指着一处新鲜的痕迹痛心地说。该县文管所负责人介绍说,和县境内共有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而县文管所现有人员只有5人,加上财力匮乏,一下子照管不过来,所以遗址现在没有专门看守人员,只是从附近的村庄临时请了个60多岁的老头业余看护。这位负责人还透露说,为了保护遗址上级文物部门曾拨出30多万元的专款,但真正用于保护的却微乎其微。
(靳生 李远波/文 刘兵生/摄)
![]() 祖先遗址今成荒岗野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