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土家族老人周寿林的古树情缘
你听说过给树立遗嘱的事吗?在鄂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就有一位年近古稀的土家族老人,为自家的两棵古树正式立下了遗嘱。这位老人叫周寿林,家住该县火烧坪乡青树包村。两棵参天古树就“住”在周寿林家旁边。树冠直径足有30米,树高20多米,树冠展开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东面的一棵树围5.4米,西面的一棵树围4.2米。老人比喻说:老的是将军,小的是卫兵,这两棵树又像一对夫妻。“将军”树干粗得要3个男子才抱得住,更令人称奇的是,树干距地面1米多高的地方,突然分为6条支干,互相盘曲着向上生长,如6条巨龙一般。“卫兵”斜卧“将军”一侧,同样气势逼人,据当地林业部门测定,这棵树目前至少也有1000年的树龄了。
金山不换
周寿林1932年7月出生在这个小山村。当时家门口就有这两棵黄杨树。1979年,老人的大儿子周新文结婚,家中实在挤不出一分钱了,新文想到了两棵古树,小心翼翼地问父亲:“爹,要不,先卖一棵吧,救救急……”“不行,黄杨树一指头也不能动!”周寿林断然回绝了儿子。
1989年,宜昌市有关部门得到了黄杨古树的消息,专程派人到小山村来考察。后来,他们和周寿林协商,想把树弄到宜昌市,让全市人民都能欣赏到古树。周寿林满口答应,但有个条件:黄杨树要活着到宜昌,不能伤着它们。有关人员很为难,小山村距市区几百公里,山高路陡,古树的生命很难保证。最后,“黄杨树进城”的设想没能实现。
1991年,宜昌市有位老板听说千年古树的故事后,开着小轿车找到周寿林,表示愿出4000元高价买走古树。周寿林说:“黄杨树不稀罕钱票子,给座金山也不卖!”
1996年8月的一天,周寿林从古树上折下一个枝条,带着它来到县城,林业部门的专家解开了谜:这种树俗称水黄杨,生长速度极慢,几十年才长一点,木质坚硬致密,耐腐朽,抗虫蛀,能制作木雕、乐器、规尺、工艺美术品等,是雕刻的上等材料。而且,它的根还可药用,对治疗风湿病有一定疗效。
从县城回来,周寿林暗下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看好千年古树,不能让它们有半点闪失。
古树奇缘
为保住这对古树“夫妻”的性命,周老汉这辈子好几次差点把自己的命搭上。先是解放前夕,国民党部队要把古树砍了烧火,周老汉拜托一个当兽医的亲戚,趁给部队医战马的机会,说服长官打消了砍树的念头。
1958年大炼钢铁,有人又提出砍树。周寿林放出话来:要砍树先砍我。这对古树再次逃过一劫。1983年,有两个商人看中了这两棵古老的水黄杨树,出4000元钱要把古树挖走。当时长阳县的人均收入一年才100元钱,可任凭那两人磨破嘴皮,周老汉死活不卖。
为报答周老汉的搭救之恩,这对古树“夫妻”也不止一次地为周老汉化解灭顶之灾。
一次是1969年的冬天,和周家一树之隔的房子失火,在烧到“丈夫”树时受阻,竟自然熄灭了。1977年春天,另一次火灾同样没有殃及周家的茅草屋。不过这一次立功的是“妻子”树。
随着年事渐高,周老汉的心事也越来越重。他担心自己过世后,这对古树“夫妻”无人看护。
两立遗嘱
岁月如梭,转眼周寿林已是快70岁的人了,村里不时传来一两句对古树的议论,有人猜测,一旦周寿林去世,肯定会将古树传给二儿子周新武,因为新武种了他们的田地。“我这把骨头一旦入土,古树可咋办呢?”听到不少传言后,周寿林认真地开始考虑古树的归宿问题了。
周寿林68岁大寿这一天,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还有孙子孙女,齐聚一堂,给老人家祝寿。周寿林借着这个时机,向儿女们交代:“我死后,所有的财产你们平分,但门前那两棵黄杨树一枝一叶也不能动它,谁要是不听话,我九泉之下也不会合眼!你们都要记住!这就算是我的口头遗嘱吧!”儿女们纷纷点头,只是搞不清,老人为啥还要给树立个遗嘱呢?
可没过多少天,周寿林又琢磨出口头遗嘱有不少漏洞:古树最后到底属于谁?由谁来保护它们?思前想后,他觉得将树献给国家最合适,考虑到树不好移植,就让4个儿子当“义务护树员”吧!因此,遗嘱的内容应该再具体一些。后来,他请人写成书面文字:“我有两棵千年黄杨古树,我去世后,古树归国家所有,儿女们一枝一叶也不能动它,而且,4个儿子及孙子们均有义务看护好古树,如不能尽职尽责,或违背我的遗愿,我将死不瞑目……”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