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0日晚上9时,一辆载满货物的大卡车停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储存房”。“这些竹子,都是从彭州通济镇拉过来的。每三天,我们都要运好几车到基地来。”负责搬运的工作人员说。
“除了通济镇,白露镇也是我们在彭州的采购点。”负责熊猫基地粮食运输的主管李明喜解释说,基地可食竹供应来自彭州、都江堰、雅安等多个地方,有时是蜀南竹海。基地平均每天每只大熊猫要吃掉35公斤到40公斤鲜竹笋,48只大熊猫,每天消耗鲜竹笋在1.5吨到2吨左右,一年可食竹消耗量已超过了500吨。
“500多吨可食竹,都得到成都周边去拉。”据专家介绍,随着每年大量砍伐,成都周边许多低海拔地区的竹子数量已严重衰减,质量也参差不齐。“加上部分地方竹子开花,人工繁殖大熊猫又‘添丁加口’,基地大熊猫未来的‘口粮’问题,成为大熊猫保护中的一大隐忧。”
除了大熊猫基地,卧龙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也可能面对这样的困境。据记者了解,中心周边的原始森林竹子通过多年采伐,范围已从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退到了高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口粮”已显得紧张起来。
要维持稳定的“口粮”,必须为圈养大熊猫打造一个“可食竹粮仓”。距离基地50公里外的彭州白水河自然保护区、70多公里外的崇州鞍子河自然保护区,成为成都创建“可食竹基地”的首选。
彭州市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小鱼洞保护站附近的中坝村,就是规划中的大熊猫口粮基地。这片已被命名为竹林栽种区域的400亩项目地,之前还只是大片的残次林和荒废的坡耕地,如今已被开出来作为种竹基地。从这里上去,经过春芽坝,就是“全球距离大都市最近的大熊猫原生栖息地”白水河自然保护区了。
据介绍,这里将根据海拔高度分别种植5白夹竹、峨嵋玉山竹和刺黑竹。这三种竹子,都属于基地大熊猫最可口的食品。交通方便、地势落差大,特别适宜近20种大熊猫可食竹的生长。多个优势聚合,使白水河自然保护区成为成都市林业部门选择它作为可食竹基地的理由。同时,它还是距离成都最近的竹源地。作为保护区的管理者,管理局局长兰盛军有更长远的想法:“缓解大熊猫基地口粮危机仅仅是一个方面,更大的作用是,通过基地建设,更好地保护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和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据了解,白水河自然保护区除了有20多只大熊猫,还有小熊猫、金丝猴、黑熊、牛羚等多种珍稀动物。
“这里70%为农用坡耕地,30%为荒山低效林,坡耕地土质肥沃,栽种竹子好得很!”说起建基地的事,中坝村许多村民都表现出兴趣。村民廖山官告诉记者,村里人对“承包竹子”很积极,100多户中已有好几十户准备投入“种竹行列”。“政府提供种苗,安排销售,农民只需负责种好就行了。”廖老汉告诉记者,他们打算通过可食竹基地,带动这里还未起步的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他说:“这可能还是个额外的收获呢!”
目前,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期初步预计的400亩竹子基地已开始建设,中坝村的竹子种了一大半,明年春季还将进行补种,估计最早可在2008年时看到效果。此外,鞍子河自然保护区350亩可食竹基地也正在建设中。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