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近年呈加速消减趋势
2006年12月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成果汇报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说,该项目首次通过遥感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评估了30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青藏高原这座“中华水塔”的蓄水量正在下降。
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水塔”。青藏高原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环境变化的晴雨表。
从2003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项目。该项目首次利用多时相遥感监测技术,进行了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雪线、湖泊、湿地等变化情况的遥感调查工作。调查监测结果表明,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边部雪线退缩强烈,腹地雪线少量上升。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5%。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的趋势。退缩量最大的冰川位于冈底斯山系。雪线退缩最大距离为350米,一般为100~150米。
伴随着冰川的消减、雪线的后退,青藏高原腹地现代湖泊和湿地出现明显扩张或新生,由于地理地形原因,这些湖泊水未能及时补给到高原周边,而高原周边湖泊和湿地往往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直接影响,因此高原周边湖泊和湿地出现了萎缩或消亡。高原湿地减少最为明显的地区集中在黄河源区与长江源区。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负责人、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遥感部主任方洪宾教授在汇报中说,青藏高原现有湿地总面积88715.5平方公里,总面积减少了8731.6平方公里,占近10%。冰川退缩与雪线上升为高原及周边提供了大量水资源,短期内造成部分区域河湖湿地面积的增加;但随着高原冰川大面积地减少和雪线的不断上升,“中华水塔”蓄水总量正在下降。
方洪宾说:“在不考虑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前提下,预计到205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到2090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50%。”
此外,通过对荒漠化程度、断裂密度、现代冰川分布、年均温、生态资产等12个因子的综合评价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腹地、东北部地区趋于恶化。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环境变迁与高原地壳最新的运动形式密切相关,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该项目重点监测了青藏高原的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变化特征。通过遥感解译,查明青藏高原全区泥石流灾害点、滑坡灾害点共3259处,其中崩塌点418处、滑坡663处、泥石流2178处。此外,方洪宾介绍,30年来,青藏高原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
该项目在我国首次建立了数据量达10个TB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实现了遥感调查与监测原始影像数据、专题解译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集中存储调度,方便了调查与监测成果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和网上发布,为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长期、动态、快速遥感调查与监测以及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
根据项目调查结果,与会专家认为,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雪线退缩、湿地萎缩、荒漠化加重,高原生态环境整体趋向恶化,对我国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