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06环保:不可能完成任务
2007-01-04

      “只有真正相信环保事业必将胜利的人,只有真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才能获得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称号。”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评价。12月9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揭晓了今年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8位获奖者和一个特别团体。

      然而,正是这个特别的团体——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近日透露消息,“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对此,潘岳强硬地表示,环保总局一定会坚持到底,“就算只剩下一个省,我们也要把它算完”。

      绿色GDP,似乎成了国家环保总局——这个政府部门一厢情愿的梦想,而关于它的争端频起,也意味着2006年的环保再次面对了无法完成的任务。

      也正是在2006年,中国首任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评价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环保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里,我国的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25年间,环保计划中定下的指标从未完全完成过。

      前三季度的环境公告黯淡了一年的希望

      其实,2006年环保不乐观的态势在11月21日已成定局。

      这一天,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状况,公告的标题为“局部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呈升势”。

      公告显示,全国水系中,除了长江干流、三峡库区、珠江干支流、鸭绿江等寥寥可数的几处水质为优外,其余河流大多不尽如人意,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共出现 空气污染3277次,平均污染天数占总体的16%。90%的城市出现过轻微污染,58%的城市出现过轻度污染,19%的城市出现过中度污染,12%的城市出现过中度重污染,18%的城市出现过重度污染。

      从今年上半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看,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0.4亿吨,同比增长2.4%;COD(化学需氧量)排放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10.9%,原煤产量同比增加12.8%,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3.5%。

      环保总局的分析是:导致上半年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攀升的原因在于——GDP增速过快,导致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升高。事实上,环保总局正在不断地公开呼吁经济的高速增长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两起重大环境事件考问“行政不作为”

      9月,除了引起争议的绿色GDP外,甘肃省徽县水阳乡群众血铅超标和湖南省岳阳县饮用水源砷超标事件也被公布。这是两起典型的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严重失职、渎职而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环境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各方人士认为,应当严厉追究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甘肃事件”的肇事企业是徽县有色金属冶炼公司,它在10年前被批准上马,污染物长期未实现达标排放,大量含铅烟尘常年超标排放。“湖南事件”则是临湘市浩源 化工公司、桃林铅锌矿化工厂等没有经过环评擅自开工,长期排放高浓度含砷废水造成。

      分析两起重大环境事件的原因,看似责任在企业,实则根源在当地政府。地方保护主义、“政府不作为”是导致污染事件的根本原因,有关政府和部门负责人负有重要责任。一些市、县政府领导存在畸形的政绩观,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漠视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包庇纵容违法排污企业,充当“保护伞”。环保总局工作组调查发现,湖南省临湘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4月还公然下文对临湘市浩源化工公司、桃林铅锌矿化工厂两家非法企业进行“挂牌重点保护”;当地环保部门对这两家企业未履行任何环评手续,对它们的长期违法排污行为,视而不见、放纵不管;甘肃省徽县有色金属冶炼公司在当地环保部门支持下,竟通过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目前,由于体制与利益等原因,某些基层环保部门充当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开路先锋”,愧对环保神圣的职责。这两起事件对全国环保执法人员有着深刻的警示作用。

      追问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

      媒体对环境关注的兴奋点则体现在年初就开始的对一些影视剧组的声讨中。

      虽然获得超过2亿元的票房收入,但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无极》因其对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碧沽天池造成的生态破坏而广遭媒体批评,进而引发了中国公众关于环境文化保护的大讨论。

      为拍戏大兴土木、砍烧树木、破坏绿化在国内屡见不鲜。以这一事件为导火索,在媒体、公众、学者的呼声中,最终促使建设部于5月下发了《关于严格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等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严格禁止和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和大型主题演艺等活动,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批准可能会影响或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拍摄活动。

      作为商业电影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大投入、大投资的电影数不胜数,但鲜见动用重要历史建筑拍摄影片,而宁愿花大价钱用电脑高科技合成,甚至在戏里出现动物死亡的画面都要在片尾特别注明并未真的杀死动物。这不是一种做作,而是公民整体环保意识的一个细微体现,而这正是中国某些人群普遍缺乏的。

      其实,这次事件的大规模讨论,正是一次对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追问。

      “松花江事件”催动环境监管“春天”

      正如潘岳所说,“对于中国的环保事业来说,‘松花江事件’是一次大挑战和大考验,我们支付了昂贵的代价,但也从中吸取了新的教益、新的思维和新的动力。提前到来的环境事故的‘严冬’,必将提前催动环境监管的‘春天’。中国的环保事业也必将在挫折、思考和行动中不断前进。”

      2006年一开年,公众对环保事件的关注还是聚焦在2005年底发生的松花江被污染事件上。

      为了迅速遏制环境安全事件多发势头,有效消除或减少环境安全隐患,避免类似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再度发生,环保总局启动了全国环境安全大检查。在环保总局直接抽查的78家化工石化企业中,有30家规划布局不合理;甚至一些高污染、高危险的建设项目布设在人口集中居住区域、江河湖海沿岸的饮用水水源地上游,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后果将非常严重。

      于是,从2月7日起,环保总局又对127个分布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附近的重点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问题严重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0个投资约290亿元的违反“三同时”(建设项目中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建设项目进行查处。

      其实,放眼世界,糟糕的环境状况并不仅限于中国。气候变化、水污染和短缺、酸雨、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其他很多环境事项已经影响到整个地球的健康。对于国家环保总局、非政府环保组织、环保人士来说,2007年的环保工作依然是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漫漫长征。

来源:天益社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