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金山走一号公路南下,沿途可以欣赏到无垠的湛蓝大海。在加州中部圣西蒙,我看到一个车阵歇在路边,不远处还有一群人对着大海指指点点。受好奇心的驱使,我也下了车。在绵延数里的月牙型沙滩上,散布着上百只体型比人还大的动物,看上去就像一根根被冲到了岸上的大漂木。它们闭着眼一动不动,硕大圆滚的身躯或仰或卧,遍地横陈。难道这里发生了海洋污染动物集体中毒?“快看快看,那边有几只在翻身……”听着边上人群的议论我才松了一口气,原来它们在睡觉。 |
群雄争霸
自那一年之后,我每年都抽空来探望这些“圣西蒙沙滩的象鼻海豹”。这一带原本不是什么保护区,但闻风而至的游客愈来愈多,州政府便在海边辟出了一块停车场。民间非营利组织“象鼻海豹的朋友”也派志愿者当解说员,一方面回答访客问题,一方面监视是否有人有违法之举,因为自1972年美国通过《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以来,象鼻海豹不仅禁止猎杀,也不准触摸骚扰。
看到魁梧雄壮的公象鼻海豹,我才明白为什么它们的名字会冠上“象”字:象鼻海豹外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那一副长鼻子,松松垮垮地下垂,遮住了嘴巴,一抬起头来就晃来晃去,特别像大象的长鼻子。鼻子是它们第二性征,年纪愈大鼻子愈长,有些可以长到60厘米。
冬天是它们上岸完成生育、交配等大事的季节。从11月下旬开始,成年公象鼻海豹便陆续现身,在沙滩上睡觉,或是找体型相当的对手练相扑。从鼻子长度,我们可以判别它们年纪尚轻,只是嬉戏玩闹。体型较大的公象鼻海豹,要晚点才从海里冒出,它们肥壮的身躯虽说有上千公斤重,可即使没有了海水的浮力,它们在沙上移动照样轻松自如。靠着两只和身型不成比例的短手,加上尾鳍协助,它们一蹭一蹭往前挪,还不时举着长鼻,仰头发出雄浑低沉的吼叫,仿佛在警告附近的男性,这是它的地盘,不要擅自闯入。
公象鼻海豹率先登陆,耐心等待12月中下旬才能赶到的母象鼻海豹。在此期间,平坦的沙滩变成了一块竞技场,大的赶中的、中的赶小的,以巩固各自的地盘;遇上旗鼓相当的对手则铆足劲与之全力拼斗。待母象鼻海豹现身之际,群雄割据局面大势已定,占优势的雄性成为“沙滩主”,等着众妻妾自己送上门来。
沙滩主的妻妾数从25到50不等,愈强者拥有愈多。平日母象鼻海豹在沙滩上晾晒身体,无遮无拦,四周是那些觊觎美色的公象鼻海豹,可见坐拥成群妻室也非一件容易差事,想顾及全体就得格外费工夫。公象鼻海豹偶尔也会容忍其他竞争者存在,因为它们会帮它驱逐游走在更外圈的伺机而动的单身汉们,但当沙滩主忙着亲热无暇顾及时,平常帮忙看顾的竞争对手也不客气了。
当竞争者太过嚣张,沙滩主就毫不客气地翻脸,放下一切来个正名大决战。沙滩主一阵愤怒咆哮后,逾千公斤重的壮硕身躯火速移动,径直冲向敌手,来者马上迎头反击。当两头公象鼻海豹撞在一起,发出 “嘭”的一声,惊心动魄的战斗便正式开始,它们互相厮杀绝不相让,严重时脖颈都血迹斑斑,非得一方认输退下,战局才可能结束。
舔犊情深
陆续上岸的母象鼻海豹大多是待产孕妇。 “只要看它们卧躺时背部是圆的还是扁的,你就能知道哪个是孕妇。”一位解说员说。它们待上四五天就会生出婴儿。沙滩上聚集着一群群海鸥,只要看到它们边叫边齐向一处飞去,就知道又有小象鼻海豹诞生了;海鸥喜欢吃象鼻海豹产后胞衣,它们是沙滩的清洁工。产季从12月持续到翌年2月,1月下旬是生产高峰期。
母象鼻海豹生孩子很快,几分钟新生儿就从尾鳍间排出。刚产下的婴儿瘦瘦巴巴,却有1米来长。小象鼻海豹出生后,第一件事是找母乳,母象鼻海豹的胸腹平坦,只有乳洞没有乳头,小婴儿嗅找妈妈的乳洞,而妈妈也用鼻子亲昵嗅闻小象鼻海豹,彼此借着声音和体味紧紧相系。
新生儿吃奶模样很可爱,有的瞪大眼睛专心用力吸,有的半闭眼像快睡着了。象鼻海豹母乳脂肪含量高达55%(牛乳脂肪仅含4%,人乳也只含2~4%),所以新生儿长得飞快,约10天体重就可倍增。而妈妈在岸上哺乳一个月期间都不进食,仅仰赖身体储存能量喂哺小孩。
公象鼻海豹上岸后也完全不进食,目的是固守城池,同时保护妻室安心哺育,不致被周边那些觊觎美色、蠢蠢欲动的年轻公象鼻海豹骚扰侵犯。在母象鼻海豹完成哺育任务,准备返回大海前的三至五天,它们一年一度的发情期就到了。身为“沙滩主”的公象鼻海豹耐心守候月余后,此刻蓄势待发,一旦嗅觉妻子也正处于发情期,便可随心所欲放情纵欲了。
由于在岸上不进食,公象鼻海豹为节省体能,交配时不会有任何示爱仪式,大咧咧地压到妻子背上,有时还用嘴咬妻子的脖颈。并不是每位妻子都会服从,但公的体积比母的大上至少3倍,遇上不有乐意的,公象鼻海豹通常霸王硬上弓,另一方则竭力挣脱。
从2月初到2月底,母象鼻海豹完成哺乳任务陆续返回大海;公象鼻海豹则会等所有妻室都离开后,3月才动身离去,此时它们已近百天没有进食,往往已减掉三分之一或更多体重。而小象鼻海豹断奶时被营养母乳喂得又肥又圆,体重可达110至150公斤,是出生时的4倍。这些断奶儿接着还要待在岸上两个月,自己摸索学会游泳和潜水,才能进军大海开始觅食。
闭气节能
维格尼博士是位白发白须、长得像圣诞老人的生物教授,就住在圣西蒙南边的小镇,退休以后他终日在这片沙滩进行田野观察,或者主动当志愿解说员。我从他那热心的解说里知道了许多关于象鼻海豹的故事。
母象鼻海豹平均寿命20岁,在三四岁便发育成熟开始生育。公象鼻海豹平均寿命仅14岁,约在五六岁臻于性成熟,但通常得等到9至12岁体能达尖峰状态时,才有办法得以和对手拼输赢,争得“沙滩主”头衔。“有些体格较弱的,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享受鱼水之欢。物竞天择原则下,最强的基因也因此被遗传下来。”老教授说。
母象鼻海豹从受孕到生产,妊娠期11个月。它们具有延缓受精卵着床子宫的生育机能,因此虽在离开沙滩时已受孕,却能等到返回海里获足营养恢复体力后,再让受精卵着床发育。有研究发现,某些母象鼻海豹延缓受精卵着床子宫的的时间可以长达四个月。而母象鼻海豹一旦开始生育,此后一生不是“哺乳中”就是“怀孕中”,能连续休息一年的,不是没有,但很罕见。
我向老教授描述第一次看到象鼻海豹的情形。老教授笑着说:“它们潜水时能闭气10至20分钟,在陆地也一样能长时间闭住呼吸。随着呼吸停止,心跳速度会跟着降低。它们在岸上完全断食,所以要尽量休息并减低能量消耗。不了解情况的人会以为它们是死了。”
在大海里讨生活的那段时间,象鼻海豹究竟游到了哪里去了?我们偶尔会在沙滩上发现有些象鼻海豹尾鳍上附一块有颜色的牌子,那是美国地质调查署生物学家做长期追踪研究的记号。“白牌表示来自彼德拉斯·布兰卡斯海湾──即圣西蒙这一带出生的象鼻海豹;黄牌是来自加州外海的圣米逵岛,绿牌来自北边的安诺·努埃沃,如果你看到橘色的,那是复育后放生的。”
正因有这样长期追踪研究,才得以发现公象鼻海豹活动范围远至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来回一趟达8000公里,而母象鼻海豹活动范围则相对稍近。“奇特的是象鼻海豹认得出生地,会像鲑鱼一样每年回到家乡生育,除非家乡过度拥挤或遭遇婴儿夭折的伤心事而不得不另寻栖地。象鼻海豹头号天敌是大白鲨和杀人鲸。”老教授说,因此象鼻海豹待在海面时间不长,通常会潜至3至600米或更深海洋区觅食,减低遇敌机率,也为了获取较充裕的食物。
劫后重生
“相不相信,在1990年10月以前,这片沙滩上还看不到任何象鼻海豹。”有一天老教授突然感慨地说,“这可真是一个奇迹。”他指着远处一座白色灯塔,告诉我说,就在那年11月,有十几只象鼻海豹出现在灯塔南边的浅海湾里,到了12 月,上岸的象鼻海豹超过150只。1991年春天它们数量增至400,到1992年1月,第一只小象鼻海豹就在这片沙滩诞生了。此后,愈来愈多象鼻海豹把这里当成家,到了2000年,已超过2000只了……老教授对这些数字如数家珍。
“一百多年前,北美象鼻海豹差点被杀光了。”老教授说,19世纪电灯未发明时,城市街头和居民的照明都得仰赖油灯,捕鲸业极盛一时,因为鲸鱼油脂不但可制成灯油,也可做成润滑油、油漆、肥皂、蜡烛等各种日用品。象鼻海豹不但油脂含量高,且品质仅次于鲸鱼,所以也难逃一劫。人类滥捕的结果是,到1880年代后期,北美象鼻海豹几乎绝迹。
不过很幸运,还是有一小撮象鼻海豹逃过了被屠杀的厄运,在加州外海的瓜达鲁普岛存留了下来。“当时到底剩下多少只,不太完全清楚。有人说是二十几只,也有人说将近百只,无论如何,体型这么大的动物剩下这么少的数量,濒临灭绝也不远了。” 老教授继续说,“还好,墨西哥政府在1922年下令保护,美国后续跟进,象鼻海豹数量才稳定回升。1999年北美沿岸的总数,估计超过10万只了。”
那么,圣西蒙的象鼻海豹为什么在1990年会“无中生有”?那是因为它们最初都住加州外海岛屿,当外海所有小岛都容纳不下,它们只好登上北美大陆,在加州沿岸开拓新的繁衍栖地,并逐渐往南北蔓延。根据美国地质调查署生物资源部统计,2000年光就圣西蒙沙滩的象鼻海豹数量就已超过9000只。
“你说这是不是奇迹呢?”老教授微笑着。此时,一只小象鼻海豹抬起头,好奇地盯着我们,那双黑亮大眼睛,如大海一般深邃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