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著名时政新闻主播、环保“旗手”约翰·汉弗莱斯日前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撰文回忆父辈的“绿色”生活方式,发人深思。
他们没有汽车,也没坐过飞机。他们只坐公共汽车或火车出门。只有行李太重时,他们才会偶尔叫次出租车,这种情况每年不过一两次。他们从不在大型超市购物,也不买价格不菲的反季水果。他们碗里的蔬菜都是自家花园或菜地里采摘的,其他食物也都购自家乡小镇或是村口的小商店。他们根本不需要分类垃圾桶,因为实在没多少垃圾可扔。女人都有专用的购物袋,用不着成叠的塑料袋。牛奶是瓶装的,用过的瓶子洗干净后交给牛奶店回收。削掉的土豆皮和烂菜叶被用作天然肥料。他们离开房间就随手关灯。他们没有空调,而且冬天通常一家人只在一个房间生火取暖。
以上的“他们”并不是当今社会中崇尚环保的时尚一族,而是汉弗莱斯回忆中的父母。以上片断其实就是50年前英国蓝领家庭的生活缩影。与现在不同的是,他们不会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特别,更不会特意给它冠以一个如今很流行的形容词———环保。
汉弗莱斯回忆说,父辈选择这种在今天看来相当时尚的“绿色”生活,当时不过是因为贫穷。不过,尽管现在生活早有改变,不变的是父辈们仍然坚决抵制浪费。汉弗莱斯回忆说,父辈已将浪费上升为道德问题。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就是这些工薪阶层家庭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汉弗莱斯认为,在当今时代,尤其是在年轻人心中,节约已退出主流道德观。现代社会中不少人的消费理念就是,即使旧手机工作正常,可如果不换成最新款,如何在人前昂首挺胸?“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必须,我可以理解,”汉弗莱斯说,“但问题是人们对浪费太过热情。”
来源:文摘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