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本月新出的一期杂志,翻了一下,看到一段话很有意思,抄出来共享:有两位母亲,原来在各自的家中抚养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充分地享受着母爱和幸福,但经济产值却没有因为她们的幸福而增长。后来,这两位母亲来到劳动力市场,双方作为保姆彼此到对方家里照顾对方的孩子,她们的劳动因此产生了经济效益,当地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因此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双方孩子享受到的只是保姆而不是母亲的抚养,体会不到母爱的呵护,母亲也难以找到注视孩子成长的幸福感。也就是说,经济总量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却减少了。
看杂志,想汽车。上面这个例子有什么经济学含义不必去管他,但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一个结论:尽善尽美的事情是没有的。就说汽车吧,它给世界装上了车轮,使得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激情滚滚向前。它使出行变得快捷、舒适,给人们带来了身体上的愉悦。它满足了人们突破自身局限、驾驭自然的愿望,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愉悦。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从而不单造福于有车族,也使无车者获益。
但是,在享受汽车带来的幸福之时,人们也逐渐发现,汽车还带来了诸多麻烦。且不提安全事故、道路拥堵、能源危机,就是一个环境污染已经令多少有车人和无车人头疼。从汽车尾气中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仅看两个数据:去年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中,79%由汽车尾气而来。因大气污染导致的医疗成本增加以及工人生病丧失生产力使得我国GDP被抵消掉5%。随着道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我们的蓝天也越来越少。
曾经有一位埃及朋友在联合国《信使》杂志上撰文回忆他年少时第一次看到汽车时的情景:“我们完全被这些非常新鲜的东西迷住了。那优美的线条,光滑的车身,均匀闪光的颜色,车内发动机有力的轰鸣声,以及我们渴望闻到像芬芳的香水一样令人陶醉的汽油味和排出的废气味。”如果当年他知道那废气是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并能导致人们的呼吸道疾病,还会再陶醉在那“芬芳”的废气味中吗?
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人们毫无例外地要寻求诗意地栖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诗意。但灰蒙蒙的天空一定不在其中。总不能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子孙读到我们留下的诗歌时,不解地问“蓝天白云是个什么样子”吧?
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强制性地推行了三元净化器、无铅汽油、绿标黄标乃至欧二标准、欧三标准等措施,阻击污染。汽车企业也在绞尽脑汁研制低排放技术。但目前收效不大。于是,无车日就成了人们的选择。今年6月,北京的20万车友会报名参加了“为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上个月底,建设部又发出了组织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的建议。其实,无车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年365天,仅几个无车日能奈几何?然而,这毕竟是迈出了一步,表明了人们热爱蓝天、保卫诗意生活的决心,表明了有车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值得为之大声叫好。
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少开一天车。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