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作为国内少有的热带滨海省会城市,迷人的自然景色、独特的骑楼风情经常让乘车路过的游客为之倾倒。倘若真下了车走一遭,恐怕好心情就会瞬间抹煞:人行道挤满了非机动车和流动摊点,行人混迹于机动车道与汽车抢路,自行车道突然消失不见……有人说,一个健康的城市交通系统离不开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但发达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也是现代城市的一个标志,尤其在人口密集的中国都市。这一点,饱受交通困扰的市民体会最是刻骨铭心。
步行者权利受漠视
美丽的人行道应该是什么样的?通常在海口居住的人们会描述比较诗意的场景:彩砖路面、高大椰树、路边鲜花在清晨雨露下鲜嫩欲滴。走在这样的人行道上是多么心旷神怡!
可现实生活中,他们经常要眼睁睁看着美丽的人行道被破坏:一边被小吃摊、水果摊、衣服摊霸占,一边有硕大强硬的汽车、摩托车盘踞,人们不得不七拐八弯地走路,甚至被撵进机动车道,在川流不息的车辆中赶路,危险万分。
海口市民黎先生说,他曾亲眼看到一名穿着校服的女学生走在海达一横路路上,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女孩三颗门牙被撞飞,满口流血。发生这起车祸的原因之一就是道路被小摊和停放的车辆占满,行人只能走在机动车道中。
新迁入海口东湖一带居住的黄小姐告诉记者,她刚走东湖路的时候,发现很多行人都在机动车道上行走,十分奇怪,后来才明白,这是许多路边店占用人行道摆放商品所致。“碰到学生上下学和上下班高峰时间,行人与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都在拼命抢道,在这里走路简直跟玩命一样。”
不仅东湖路,新华南北路、得胜沙路、海甸岛二东路、红城湖路、板桥路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行道“梗阻”:被广告牌阻隔、被流动摊点占据、被商家划地为营当展位、甚至变成免费停车场……把行人挤出人行道,这些现象在海口普遍俯拾皆是,成为一大交通隐患。跳出海南岛到内地走一遭,又会发现,行人难走人行道,在我国许多城市里也是多得让人习以为常。
“城市越来越现代化,留给行人的空间却越来越狭小,道路漠视人性化,步行者的权利如何保护?”黄小姐认为,这个问题,绝对不止她一个人想问。
自行车道被“抛弃”
与长期被侵占的人行道相比,海口自行车道的境遇也十分“凄凉”。过去,海口也曾是自行车的天下,如今却江河日下,自行车道日益缩减,有时还不得不与人行道、机动车道混行。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新修的百米宽大道龙昆南路,市民居然找不到可以骑自行车的地方。“道路都给了那些有汽车的人,我们这些骑自行车的人该怎么走?”家住海口昌茂花园的张先生向记者诉苦。
海口龙昆南路长3570米,宽100米,主辅车道共10车道,气派非凡、宽阔惊人。它不但是该市目前机动车流量最大的道路,非机动车流量也比较大。但由于非机动车专用道的缺失,给市民造成了安全隐患和出行不便等问题。
据海口市规划局规划科负责人解释,龙昆南路的设计思路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二为一。海南日报报道称,龙昆南路的人行道上确实有一条黄线把路分成两半,靠里是人行道靠外是非机动车道,但大多数市民并不清楚。“就算知道了,人行道高出非机动车道形成的坎也阻碍了骑车。上人行道不方便老是要下来搬车,上机动车道又很危险”张先生忍不住出言讥讽,“只有会玩杂技的人才能在龙昆南路上骑车。”
在候车亭等公交车的杨丽过去也属于自行车族。她说,海南风光如诗如画,骑自行车畅游海口,十分享受。多年来她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代步之余还能锻炼身体、放松心情,一举多得。但现在城市道路不断扩建,自行车道经常被划入机动车道或人行道。骑车变得紧张危险,无奈她只好改乘拥挤不堪的公交车。
“也许在一些决策人眼里,四个轮子的汽车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自行车已经落后了,应该被时代抛弃。”公交车来了,杨丽一边掏零钱一边叹气: “不过普通百姓大多买不起汽车啊,在公交车里当‘沙丁鱼’又很难受,我想需要自行车的人还是很多的。”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