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环卫处统计,目前我市市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近570吨,其中塑料垃圾约占10%,近57吨。市区婺江、人工湖、铁路沿线以及城乡接合部均遭受一定程度的“白色污染”,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市区生活垃圾的处理,目前只有简易填埋和焚烧两种办法。“按照当前的人口计算,现有的填埋场只有10年填埋余量。”市环卫处主任吴美聪说,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区人口的增加,不久又要新建大型的垃圾填埋场。
“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会带来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市环保局法制宣教处处长李期辉说,一、它埋在地里需要上百年才能腐烂;塑料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二、丢弃在陆地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吞食会导致动物死亡。三、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重量轻、体积大,如果将其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焚烧塑料袋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如二恶英)会污染大气环境。
李期辉介绍,这些年,我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倡议治理“白色污染”,有20多个城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或治理措施。我省继杭、宁、温颁布防治“白色污染”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后,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地市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规章和政策。从内容看,这些地方法规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北京、天津为代表,在治理途径上采取回收利用,加强管理的办法。这类办法优点是消费者容易接受,但回收再生处理系统投资大,而且要有一定的规模。另一类以我省杭州、温州为代表,禁止使用难降解的塑料制品,采用替代品。但此办法在操作中也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是,一是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价格要高出50%左右,无法与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竞争;二是需要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有专门的机构执行日常监督。
李期辉说,人们天天都在制造垃圾,但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家门口充满垃圾。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带来的污染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要求禁止使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市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都有要治理白色污染的提案议案。但仅靠环保部门仍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对塑料袋再利用,必须在其进入垃圾桶之前就要将其分类回收,目前我市还没开展这项工作。至于可降解塑料袋,现在仍是个科研难题,因为很多降解技术还不成熟,也不符合环保要求。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还需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以及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他认为,首先要成立市“白色污染”防治小组,由市经贸委、工商局、技术监督局、国内贸易与粮食局、建设局、旅游局、环保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视环保问题,形成人人使用可降解制品,积极参与治理“白色污染”;第三,市计委、市环保局要根据环保型可降解制品的科技发展状况及我市推广使用的条件,逐步推广可降解产品。
为了让“绿色产品”的价格为市场所接受,可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采取以下两种办法:一是加重对生产、销售和使用“白色污染”产品的企业和经营者的经济处罚,从而使“白色污染”产品价格上升到与“绿色”替代品相当的水平;二是政府应对生产、销售和使用“绿色”替代品的企业或经营者予以经济上的鼓励,如减免部分税收,或是将处罚所得资金奖励给这些企业或经营者,把“绿色产品”的价格降下来。价格为市场所接受了,“绿色产品”才能赶走“白色污染”。
来源:金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