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mcfq.com 2005年第八期 来源:东方法治导刊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如今来自上游企
业和围网养殖造成的污染,已使太湖昔日的美景大打折扣。此状况若得不
到根本遏制,将直接威胁苏、沪两地城市数千万人饮用取水水域的安全,
后果不堪设想。 党中央已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在
方圆36895平方公里的太湖流域,人与自然何时方能和谐相处?太湖在叩
问,在期盼——
太湖还美吗? 虽然有群众对记者说,现在的太湖很多水面蓝藻泛滥成灾,到处都有
腥臭,记者心中仍带着《太湖美》这首老歌的旋律,来到仰慕已久的太湖
边。记者要去的是太湖的上游,竺山湖水域,当地的群众说,这里是宜兴
新开辟的风景区,一路走来,确实风景优美,百看不厌,说明当地政府还
是颇费匠心,但当记者的车还行驶在宜兴周铁往马山的路上时,就远远闻
到一股股腥臭。
湖越近,味越浓,同行的美女已有作呕状。站在当地人还不知名的一
座大桥上,远观太湖,碧波万顷、风光旖旎,深感太湖之美,但湖风扑
面,恶臭连连,怪不得如此美景,竟然连一个游人也没有。
阵阵恶臭在提醒我此行的目的,顾不得许多,下了桥来到水边,原来
远看很美的蓝色,近看是飘浮在水面的一层好像油漆状藻类,带路的群众
说,这就是蓝藻。在湖边记者看到不断有死鱼飘过,一位渔民看到记者在
湖边拍摄死鱼,连忙划了小船过来:“是记者吗?帮帮我们吧,现在是不
得了,好多鱼全死了,我们得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捕到鱼,政府也没人
管。”
渔民上了岸来,“以前是每年的7-8月份蓝藻才暴发,但这两年,5月
份就出现大面积蓝藻,比过去整整提前了两个多月,夏天严重时,约有一
半的湖面漂浮着蓝藻,这个臭气就不是一般人能受的。”
记者搭上了小船,在船槁撑过时,带起的黑泥散发更大的恶臭,因为
是小木船,不敢往湖太深处去,但是就这沿途已感觉蓝澡的可怕,不断有
死鱼漂过,伴着恶臭,陡生呕意。
在湖边不远处分水街道上的一户人家,大嫂看到记者对恶臭的厌恶之
情,苦笑着说:“我们已经麻木了,嗅觉已经失灵了,我上大学的女儿放
暑假来家,根本受不了这恶臭,就住了一天,第二天又回学校去了,能有
什么办法呢,认命吧!”“我女儿临走时,说,哎!我好几回梦到小的时
候在太湖边游泳,妈你和我走吧,你也快50了,像这样的环境你活不了
几年啊!”
据了解,蓝藻在死亡腐烂过程中,大量释放出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
质——藻毒素,是自然界自然合成的毒素中,毒性仅次于二恶英的第二大
有毒物质,如果急性作用是纯砒霜的数百倍,就是说有手指头这么大一丁
点藻毒素将能毒死一万人。
据一位专家介绍,在太湖,构成污染源的主要有三类,即以城市生活
污水和工业废水形成的点污染源;由降雨径流、湖面降水降尘及农业、农
村人为活动形成的面污染源;和由沉积底泥造成的湖内污染源。
太湖流域印染化工行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目前非常突出,排污量占流域
内工业排污总量的60%。能否对这些污染源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关、停、
并、转,能否处理好经济建设同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太湖流
域水污染治理“战役”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大多数群众都说,现在的环保企业,大多有环保
设施,但就是不运转。在宜兴周铁,民革老一辈领导人绍力子先生之子绍
大平医生戏称:“我们这里的群众称环保设备为开关设备,就是有人检查
就开,检查一走就关,很多工厂环保设施竟由门卫掌控。”
省有关专家这样告诉记者,即使从现在开始不向太湖排放任何污水,
也要经过20年才能彻底根治以往对太湖造成的污染危害。而现在江苏省污
染还在高位运行,仍超过生态承载能力,而且污染来源出现了以工业污染
为主转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三者“并驾各驱”的局面。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家治理太湖已经投入上百亿元的资金,但是还是
没有给太湖流域近4000万居民带来记忆中的太湖水,这里面有很多错
综复杂的因素,首先太湖地跨苏、浙、沪、皖三省一市,乡镇许多小企业
乱排、偷排污水等现象经常发生,因水污染引发边界地区纠纷,省际协调
解决难度很大。这一点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主任杨任远在很
多场合提出,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水质交接责任制,上下游同防共治水污
染,避免流域污染纠纷和事故扯皮。
经济利益驱动了太湖网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据有关资料显示,东太
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过东太湖泄出的水
量约占太湖泄水总量的70%—80%。由于湖浅、水清、风浪和水位变幅
小,东太湖成为太湖流域围网养蟹的主要区域之一。网围养殖需投放大量
饵料,残饵积沉湖底,成为水中有害藻类生长的肥料,使水质的富营养化
更加严重。
记者来到连接东太湖西山岛与阴山岛的堤坝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
全是围起的养殖区。渔民告诉记者,现在用来喂蟹的多是冻海鱼,要先放
起来到快烂了蟹才爱吃。一位养殖户很自得地告诉记者,“一斤大闸蟹可
以卖到100多元钱,再低也得几十元,我这每亩水面年收入有时1万元左
右,我承包了近百亩,收入很可观”。这也是养殖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
吧。他还告诉记者,就这一片养殖区少说也有近4000多亩。而根据国家
《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底以
前,要将围网养殖面积从16万亩压缩到1.5万亩。
另外,由于太湖流域人口密集,农畜桑高度发达,来自化肥、农药、
农用薄膜、畜牧养殖、以及农村生活的农业污染,面广量大,目前已成为
治理最棘手的污染源。说到底,就是治理措施跟不上太湖流域地区高速的
社会经济发展,太湖治理任重而道远。
告别太湖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太湖人才能自豪地再唱
起:“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群众的愤怒与政府的无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
片……” ,这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动人描述。6月28
日傍晚,在太湖边宜兴市新庄镇核心村的稻田里,记者却听不到蛙声一
片,只觉得蚊虫飞舞,几个农民指着光秃秃的水田,有愤怒的叫骂,有伤
心的叹息, 一村民一路小跑奔了过来,他说话的声音中都带着哭腔,“明
年吃什么,这该死的污染......”。另一位村民向记者介绍,6月
17日,当地群众发现新种的秧苗根部萎缩,直播的秧苗枯黄,到6月1
9日,情况更加严重,累计有1200多亩稻田受损。一位老人拉着记者
来到村头的河边,“现在这里面的水花生都死了,这个东西可是生命力很
强的啊,你说这污染有多厉害啊!”
就在6月19日下午,无助的村民手拿器械上了湖滨公路堵车以示抗
议,20日、21日两天除堵路的群众外,其他群众又将怒火烧向当地的
两个化工厂,宜兴市宏达塑料化工有限公司和宜兴市新庄化工助剂厂先后
被砸。当地镇党委和政府及时介入,经多方努力工作,群众情绪基本平
息。
是事出偶然吗?据记者了解,在5月底,宜兴市新建镇反映该镇新建
村、路庄村、新南村、周住村秧田使用新建河水后,400亩秧苗死亡,涉及
栽插面积4000多亩。6月6日,杨巷镇马塘、坝塘、镇龙、新芳、塘门、塘
西、英驻等村因灌溉新建河及宝寿河河水后,400多亩秧苗受损,涉及栽插
面积4600多亩,并出现死鱼、死蟹现象。
这几起造成秧苗死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污染的水源恶化所致,当地环保
部门已经证实。记者从英驻村了解到,当时河水发黑时,村里有干部曾与
金坛市儒林镇进行了交涉,儒林镇领导也派人到现场进行了查看,承认了
河水突然发黑发臭的原因是金坛市儒林镇的企业排放污水所致。
当地的村民向记者透露,在上游金坛境内出现了更大的秧苗死亡事
故,当地的群众正在酝酿上访。
宜兴发生的这几起事故,导致当地群众情绪相当激动,连续几天集体
上访不断。据该市环保局孙列峰科长介绍,宜兴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关
注,要求各部门各负其责,采取多种措施:及时换水,紧急调拨种子、地
膜等农用物资,采用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地膜育秧的办法解决秧苗,农技
人员坚守一线为农服务。四十万元左右的农用物资款全额由三镇政府补
贴,千方百计减少农民的损失和维护当地的稳定。新庄镇对群众饮用水,
在上级权威部门作出评估前,对每户农户每天补偿五元的清洁水费。鉴于
管辖权范围的限制,该市政府还要求环保部门积极和省环保厅联系,帮助
加强对上游企业的监管,查清排污企业,分清责任,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
发生。孙科长的介绍中显出很多无奈:“你说这上游的客水污染,我们的
市政府还是没推没躲,主动靠前处理,市委史书记亲自过问,但是责任应
由谁负呢?”
其实早在2002年7月,该市万石镇就出现过3000亩水稻受污染致枯死的
重大事件,当地政府决定将该事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成立了公安、
环保联合调查组,并很快将导致污染的一化工厂老板绳之以法。
环境权是生存权的一部分。一些地区民众的生存权受到了极大的威
胁,但是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许多污染者肆意以牺
牲公众的环境权为代价换取财富,而民众的呼声往往显得微弱无力。就如
同刚刚发生的这三起事故,在政府控制之下有所缓解,纯朴农民们正翘首
以待,希望和上次一样,能尽快找到污染源并将污染企业关闭,将相关当
事人绳之以法。
是“环保斗士”的悲哀吗?
采访太湖污染,就不能不提起远近闻名的“环保斗士”吴立红。今年
38岁的吴立红,是宜兴周铁镇一名普通劳动者。从1991年开始,他
就开始了以环保为事业的生活,很多人说他是太湖卫士,但更确切地说他
是一名斗士,污染不息,斗争不止。
吴立红一直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环
境宣传和监督,得到有关领导肯定。不久前,江苏省环保厅还向他发放了
1200元的污染举报奖。
向总理举报的举报专业户
2001年4月,吴立红联系了另一位环保志愿者、民革老一辈领导
人绍力子先生之子绍大平,将反映太湖受污染的信件转到了全国政协,很
快中共中央领导有了批示。当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亲
临信件中反映的无锡宜兴周铁镇,调研环境问题。
其实吴立红举报污染也不是没有顾虑的,他从1991年开始,到1997
年,开始了长达七年地下活动,多次写匿名信举报当地和邻近县、市破坏
环境的违法行为。他的这一举动震惊了当地的污染大户,可谁也不知道是
他干的。
真正让吴立红来到前台的是1998年10月,太湖治理“零点行动”拉开
帷幕。吴立红感到机会来了:“既然国家这么重视太湖治污,我就有义务
站出来公开揭露他们。”吴立红找到“零点行动”总部,为行动小组的记
者带路,深入基层,使当地多家化工企业被曝光查处。他还向全国人大环
资委提出了《保护太湖水防止水污染》意见和方案,并多次反映太湖西北
角宜兴武进片区的污染情况,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
吴立红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从家门口逐渐延伸开去,他“出名”了。
“当地与临近市、县听说有我这么个人后,就专门来找我,请我去他们那
儿‘打污’”吴立红苦笑道。但除了吴立红自己清楚外,谁也没有想到,
他的这种做法,成了被他举报过的企业和某些政府部门的“眼中钉”。令
吴立红感到最痛苦的事情发生了,他被所在单位以“厂领导几次通知你谈
话与开会,都未及时来厂”为由除名。更大的打击也接踵而来,爱人不知
何故也被单位除名。
据吴立红讲,2003年8月,他遭到当地一家化工厂的殴打,性质非常恶
劣,而当地派出所仅把它定性为一般治安事件,原因不外乎这家企业是镇
上的纳税大户。有一次,吴立红年仅8岁的小女儿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听
着,叫你爸爸注意,有人要砍掉你爸爸的手和脚”,乖巧的女儿当时就给
顶了回去:“我才不怕呢!”,事后只有几岁的小女儿含着眼泪告诉她妈
妈“妈妈我害怕!”
斗士的困惑和苦恼
让吴立红困惑的是,这样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竟然还有群众不理解,
还有人说,你吴立红是为了出名,更多的是“别去管这个事情了,我们的
饭碗也要被你砸掉了”,“这个世界人人都为自己的事情忙,谁愿意去管
公益事业?”,“傻子......”,更大的困惑是:我们的实事求是
的工作作风到哪去了?当地政府一遇到有大领导下来调查时,他们就把吴
立红支开,并派警力“保护”起来,吃、喝、玩的费用全由派出所出。不
谙世事的小女儿问他爸爸:“警察是抓坏人的,怎么天天来抓你,警察是
不是有问题?”
这位斗士的苦恼是于心不甘,吴立红一直省吃俭用,多年来,把自己
的个人积蓄30多万元全投入到心爱的环保事业,但是十几年来,他看到
太多的推诿、扯皮甚至欺骗,他经受了多少误解和委屈,对家庭充满了愧
疚,说到这些,吴立红笑着说:“最大的支持是来自他的妻子,等太湖水
清澈见底的时候,我只要求能给我的妻子记上一功。”
让吴立红欣慰的是,有更多的人在记者面前竖起大拇指:“吴立红这
样的人,我们做不到,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十几年啊,不图名不图
利,真的不容易啊!”另外省环保厅给他发了奖、全国人大环资委的几位
领导、全国政协的多位领导非常关心他的安全,在多个方面保护着他,吴
立红一提起他们,就满眼泪水,这些都是支撑着吴立红的精神力量。
要绿色还是要GDP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的污染问题在苏南还在高位运行,但是更可
怕的是,在苏北大力发展经济的招商引资推动下,太湖流域众多的污染企
业向苏北不发达地区转移,苏南一些地区出现的肝癌、肺癌等高发病症的
悲剧,几年以后会不会在苏北一些地区重演呢?
苏南高速发展的背后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是苏南经济腾飞的扩张期,很多地方经
济总量翻了好几番。然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这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是以
破坏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是对后人的严重透支。
曾有专家以苏州为例剖析了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环境代价”:从1
990年到2002年,苏州市的GDP总额由202.14亿元上扬到
2080.37亿元,12年扩张9.3倍。与此同时,对环境恶化有影响
的用水量、能源终端消费量等主要指标均在大幅上升。同1990年相
比,2002年苏州市化肥使用量增速高达23.4倍,年均增幅为1.
95倍;废水排放量增长45.5%,年均增长幅度3.8%;废气排放
量增长97.8%,年均增长8.2%。
常州一位大学教授有点激愤:“要温饱不要环保、宁可呛死,不要饿
死,有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总在为污染找借口。但是,仔细琢磨,这些看
似有道理的借口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这些借口的立足点是,让各级官员
真正关心的是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结果。为了争名升位、脸
上有光,进而戴好、戴大乌纱帽,他们即使心知肚明也要装糊涂,为污染
企业开黄灯、绿灯。”
对于这种情况,苏南某市环保局的一位领导也坦言:“在几年前,经
常是领导们给环保局长下指标,要他们到省里跑手续,环保通不过,就下
环保局长的课,现在这种情况基本没有了”。
在常州武进区,区委书记杨建、区长李小平亲自部署环保专项行动,
共整治了148家污染企业。在该区的漕桥镇,污染综合整治也在如火如
荼地展开,这里是江苏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污染重点整治区域。区环
保局薛局长充满信心:“这次整治是动真格的,6月28日这一天,漕桥
镇就有3家企业向工商局、环保局主动注销6个污染项目。”
宜兴市的污染整治工作漕桥河的整治是重中之重,宜兴环保局孙列峰
科长介绍说:“市委书记、市长亲自过问,沿线的24家污染企业将在8
月15日之前,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苏北会重蹈苏南的复辙吗?
“春天里,百花黄,四周一片荒凉凉;夏天里,热旺旺,毒烟药雾更
难挡;秋天里,秋风爽,辛耕勤种无指望;冬天里北风狂,人们心里雪加
霜;自从有了化工厂,更添许多少年亡!”这不是什么诗人的诗句,而是
大丰市新丰镇赤旗村三组几十位村民以此表示对当地化工厂的痛恨和无
奈。这里的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被当地群众称为“当代73
1”。 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三界村群众的义愤最近也到达顶峰。6月12
日、6月24日两天,上游化工厂的污水两次排放,造成当地大量鱼虾死
亡,在田地插秧苗的群众手脚溃烂,事后发现秧苗根部腐烂。
记者在宜兴、武进采访时,当地的官员说,好多企业都转移到响水、滨
海、灌云等地的化工园区。常熟市环保局的一科长直言:“ 在常熟有一个
板材厂,因为污染常熟要关掉他,他就转移到苏北的盱眙县,这个老板每
次回常熟都说,你们不要我,我在那儿可是座上宾,要什么有什么,给我
拖废料的拖拉机跑在市区的道路上,就是违章交警也不敢阻拦,只要我给
县委书记一个电话,事情就全部解决。”
海安农药厂的污染导致当地的蚕全不结茧,农药厂没有任何说法,且
污染照旧,一位姓袁的农民正准备材料去相关单位上访,同样的情况发生
在如东强生乳胶手套厂,不管当地的群众怎么反映,就是不起任何作用。
路在何方
在我国现有体制下, GDP数字对许多官员来说,是把悬在乌纱帽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为追求GDP数字,个别地方官员不惜以破坏生态透支资源
的方式来发展当地经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导、环境资源法学者吕忠梅
教授认为:“地方长官经济发展的冲动来自于我们目前只重视速度与规模
的政绩考核机制和政绩观,而环保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又使他
们不得不经常屈从于地方利益的需要,这种体制和机制不改变,‘地方破
坏主义’的影响就无法消除。” 而中央党校的部分教授则认为,应将GDP
与干部业绩考核脱钩。
对于要绿色还是要GDP,最圆满的答案就是,要绿色GDP。这一
试点工作已在全国10省市展开,中组部与国家环保总局已沟通、达成一
致:从2007年起,环保指标将被正式列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
容。
记者:黄国胜 曹峰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