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地球穿上“白色外衣”
2006-12-19

    一位从欧美国家考察回来的老师颇有感触地说,从一次性用品上,可以反映出我们与人家环保观念的差距。

    一次性用品具有简捷、方便、卫生等诸多优点,曾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消费领域的一次革命。但是一次性用品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它过度浪费资源的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绿色消费方式正悄然兴起,逐渐取代以往那种大手大脚的浪费型消费方式。那位老师说,在欧美国家,无论在宾馆还是在酒店,都极少看到一次性用品在使用。宾馆不提供牙刷、木梳、拖鞋等一次性用品。

    反观国内,中国人现在越来越离不开一次性消费品了,就说塑料袋吧,买早点、买菜、买水果、买小吃等,一个人一天可能要用10多只。一次性的衣物、相机、手机也不断推陈出新。

    笔者曾向执教学校的几个食堂提过建议,希望早餐不要提供塑料袋,改用盘子装食物。有的食堂第二天就采纳了,有的食堂依然我行我素,说是洗盘子太麻烦!

    塑料袋对环境主要有两种危害,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废塑料制品对市容、景观的破坏。潜在危害是指废塑料制品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性的环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

    笔者认为,目前要全面禁用一次性用品不太现实,但是人们至少可以做到两点:少用,不乱丢。尽量使用耐用品,变一次性使用为多次使用,鼓励使用环保用品,以减少污染。同时,作好回收利用工作,既保护环境,又杜绝浪费。寻找合适替代物,是控制塑料袋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许多发达国家重视“白色污染”治理,采取了许多办法,如国家统一对塑料袋收附加费、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等。在我国的台湾地区,用一次性塑料袋被认为是不环保不时尚的表现。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并不丰富。因此,推广一次性用品,不符合国情;从环保上讲,使用一次性用品,会增加城市垃圾处理量。因此,我们应该本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来选择生活方式。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仅靠消费者的自觉和相关产业的自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要靠有关的政府部门在一次性用品的市场需求和资源消耗的高昂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来源:金华新闻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