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极地生态地质研究得出重要结论
中国科大国家极地办极地生态地质联合实验室,日前举办学术委员会议,实验室
该项成果指明,沉积层中海豹毛的汞含量和早期人类金银提炼、炼丹等活动盛衰的史实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吻合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与会专家指出,这是自然科学和文史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范例性作品,它打开了一扇科技考古实证古文明的窗口,并为寻找失落的文明提供了新的途径,对研究文明的发展与环境代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南极大陆远离人类污染区,是研究全球古环境的理想场所。孙立广等对南极海豹毛、海豹和企鹅粪土层以及西沙群岛红脚鲣鸟粪土层中汞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述两个远离人类活动区的生物粪土中,过去2000年来记录到的汞变化曲线竟然非常相似,相互间有很好的可比性。
研究者指出,这种相似性表明,过去的示排污事件与全球范围内的汞沉降有关。全球工业化导致汞污染的持续加剧,但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波动幅度相差很大,区域性的重污染区可能增加了全球对比的不确定性。但南海、南极鸟兽粪土层中汞记录的可比性表明,在这类“干净”的地区,由于汞在全球传输系统中的均匀分布,所接触到的汞量差相仿。美国冰川学家Schuster对于北美冰芯的分析表明:人类来源的汞是火山等来源的20倍,因此,汞在沉积层中的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其中,炼丹、冶炼金银等冶金文明的盛衰与汞向大气的排放有密切联系。
国际著名环境科学家Fitzgerald教授高度评价“南极海豹毛中的汞与古文明记录”的研究结果,“作者以一个原创性的思想,首次利用时间序列上海豹毛建立了千年尺度汞记录,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令人欣赏的是,由于经过海豹的生物放大作用这一自然界预富集过程,有效避免了研究其他材料昂贵、费时、费力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