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染"了六盘水市领导的心?
2006-12-15

  不久前,一封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某中学的举报信引起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重视。该校师生在举报信中反映,两年来,在该校附近的广元焦化厂、雄峰焦化厂等重污染焦化企业采用落后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师生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做出批示,要求中国环境记者协会会同新闻媒体对该县焦化厂污染事件进行调查。于是,12月4日,记者一行四人匆匆飞往贵阳,并转乘长途汽车进入盘县。

六盘水小煤窑粉尘污染

  疑惑:难道是空穴来风

  贵州六盘水,中国西南煤都。盘县,六盘水的“煤海”。这个年财政收入12亿元的煤电大县,其89.1亿吨可探明储量的煤炭,诱惑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采矿和炼焦企业。

  从盘县老县城城关镇去往板桥镇,车子开出不久就明显地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怪味,闻着让人感到恶心、头晕还想打喷嚏,而且觉得眼睛很辣。

  记者一行先是到了举报信中反映的广元焦化厂附近。路人告诉记者,广元焦化厂迫于环保压力已经转产生产砖瓦了。当连续询问了5个当地人后,我们还是半信半疑。于是又驱车到了提交举报信的某中学,该中学校长极为谨慎地接待了我们。不知是出于当地政府的压力,还是对于环保的漠视,这位校长矢口否认举报信是本校教师所为,他认为信是校外人士打着学校的牌子写的。他说现在学校的空气质量很好,当地企业没有给师生带来身体上的危害。但是令记者费解的是,这位汤校长又透露说,学校的家属区离这个广元焦化厂只有200米,在焦化厂转产之前学校的教师意见很大。因为这家企业严重影响了教师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他始终否认该校师生写了举报信。

  这里的企业真的都不存在污染,或者说已经整改完成没有了污染了吗?记者依然不相信这些举报信是空穴来风,于是离开盘县某中学,继续寻找信中所提到的雄峰焦化厂。就在去往雄峰焦化厂的路上,记者有了重要的发现……

  发现:灾难深重的大路边村

  当转过一道弯后,一股刺鼻的气味钻进了车窗。向窗外望去,巨大的烟囱正在冒着滚滚浓烟,空中犹如蒙上了一层“幕布”。再往前走,盘县三源钢铁有限公司的大牌子映入眼帘。这家小炼铁企业位于一座小山包上,山包的周围住着五六百户人家,巨大的粉尘烟雾笼罩着这些村民。随车的司机说,这里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因为这些烟浓重的时候会阻挡视线。

  看见记者一行下车,老老少少的村民已经认出了记者的身份,纷纷拥了上来。

  他们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叫大路边村,有1000多口人。村民向我们诉起苦来,年老的痛哭流涕。他们哭诉说,这家企业污染环境已经很多年了。由于吸进大量的粉尘,村子里很多人都得了肺病,因肺癌死去的村民在逐年增加。上个月就死了四五人,而且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从CT透视看得出,他们的肺部都是亮闪闪的矿灰。

  一个叫印明茶的中年妇女拖着病秧秧的身子哭着说,污染严重的时候,早上起来一扫院子满地都是灰,做饭的时候碗里都是一粒一粒的黑渣渣,每天都是这样。现在她才三十多岁,得肺癌已经一年多了,本来就贫困的家,由于治病已经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她家里还有七十多岁身体同样不好的老父母,膝下是尚未成年的一双儿女。由于重病缠身,她的丈夫要照顾她而不能出去打工赚钱,日子越发过的艰难。她几次想寻死,都被家人拦住了,她恨死这家企业了。但是,多次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均无果而终。

  村民纷纷急切地拉着记者到自家去看,一位村民指着自家的房顶告诉我们,只要天上下雨,家里面房顶上冲下来的水全部都是红褐色的。受这家铁厂飘过来的灰尘影响,村民院子里面种菜都不长,菜叶子上的锈斑也洗不掉。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清鼻子”。一位老太太向记者哭诉说,家里两年里因肺病死了两个儿子,而自己现在也是呼吸非常困难。她说每天早上起来鼻孔里都是矿尘。但是因为没钱一直没有到医院去检查。记者走进她家,在家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东西。记者轻轻用手在她家侧房的瓦楞上一刮就是厚厚的一层矿尘。

  另一村民哭诉说,刚刚收完一茬麦子,但收成很差。铁厂的粉尘飘过来,落到庄稼上庄稼就不长了,现在庄稼亩产才几十斤,就连口粮都打不回来。

  走近铁厂,记者注意到,这个铁厂四周没有围墙,厂房和村民的房子近在咫尺。滚滚浓烟随着这个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小高炉排向低空,灰尘粉末随意扩散开来。记者一行要求该厂提供资质材料,该厂的一位副总经理非常的不情愿,而且反复强调说,这是一家老的乡镇集体企业,有沉重的包袱,现在的老板承包后盈利也不多。记者最后发现,这家企业没有任何的环保手续(包括从来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没有任何一次的环保例行检测记录),甚至营业执照也已过期,生产许可证更是从来没有。

  记者一行随后到了盘县环保局,盘县环保监察大队副队长张华承认,这家企业的严重污染情况他们早就知道,并且接到过村民的投诉。环保监察大队曾于2005年2月份就向这家企业下达过整改通知,但是这家企业并没有如期执行。

  按照国家对钢铁行业产业政策要求,凡是炼铁炉在100立方米以下的均属于强行拆除的范围,而三源钢铁公司为什么还依然坚实地站立在居民聚集稠密的地方?

  目击:冒着黑烟的“蒙古包”

  从盘县环保局出来之后,在环保局局长黄照峰的陪同下,记者一行又去了焦化厂更为集中的盘县石桥镇,相比板桥镇,这里的环境污染显然更加严重。

  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两旁,被称做“蒙古包”的改良型焦炉随处可见。“蒙古包”每出一炉焦炭,黄黑色的浓烟便直冲天空。记者所经路段,就看到有十几家“蒙古包”在吐着火舌、冒着黑烟、肆无忌惮地生产。

  据当地老百姓讲,由于污染过于严重,自家地里种的蔬菜都不敢吃,都是从集市上买别地方运来的,价钱自然要贵很多。这里土地本来就少,人均一亩地,由于不能种蔬菜,更多的人家要面对只年产500余斤包谷的残酷现实。同时,因为越来越严重的“石漠化”,玉米产量也越来越低。“种出来的庄稼连牲畜都不爱吃!”一位石桥镇的农民说到焦化厂污染带来的窘境时,潸然泪下。

  “这么严重的污染县环保局不知道吗?像这样的‘蒙古包’盘县还有多少?在上项目前都做了环境影响评价吗?”记者问。黄照峰面带难色的回答说,在改良焦之前,全县有8000多座土法炼焦,2005年取缔了土法炼焦,现在环境要好多了。截至目前,全县还有改良型焦炉90多座。根据市政府的要求,2005年关停“蒙古包”和小机焦炉,现在年限又放宽到2006年,同时年产量达不到20万吨、且碳化室高度达不到4.3米的都要关停。

  而令记者不解的是,这位黄局长居然说,这些“蒙古包”属于过渡型的项目,不需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环保设施竣工监检报告》,按他的话说,就是“该让它关停的时候它就自然不能再生产。”记者随后要求看一下近来年来盘县的一些建设项目的环评档案材料。记者查阅后发现,这90多家“蒙古包”都没有任何环保手续,就连例行环保检测记录也没有。据消息人士透露,这些“蒙古包”很大一部分从来就没有领取过营业执照和焦炭生产许可证。虽然没有任何环保手续,但这些“蒙古包”每年都要向当地环保局交纳一定数量的排污费,“只要交了钱就没人管了”。

  记者随后在采访贵州省环保局有关领导后发现,黄照峰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姜平强调说,盘县环保局的说法没有任何依据。因为只要有建设项目,就必须要经过当地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不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是违规项目。而对于重污染项目当地环保部门必须做到每月例行检查排污设施执行情况,并从污染源取样检测是否达标,如不达标限期整改,在限期内仍不能达标的企业,环保部门要向当地政府提出关停该企业的建议并督促其完成。

  思考:叩问环保体制

  按照环保行政执法的要求,很显然盘县环保局没有履行其职责,对其管辖范围内企业的肆意排污而熟视无睹,纵容其违法违规。正是环保职能部门的不作为,才滋生了一些非法企业为牟利而忽视生态环境和人民身心健康的土壤。

  贵州省环境监测总队征管科科长陈松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像盘县这样的基层环保部门不作为的深层原因。他说,由于环保系统没有垂直管理,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部门只有业务上的指导,而没有人事任命的权力,当地环保部门领导的乌纱帽都是当地党委和政府给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由于怕丢了乌纱帽而对地方党委和政府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当经济发展危害到老百姓的健康和危及到生态环境的时候,就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另外,像贵州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环保部门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系统内缺少环保专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亲戚裙带关系又大行其道。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经济的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以及一系列环保事故正在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记者手记: 根子在地方政府

贵州省六盘水市副市长叶大川

  在今年5月召开的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说:“目前,一些地方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污染反弹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问题看似在企业,其实根子在政府,地方保护是根源。”

  周生贤的话显然在六盘水地区得到了印证。

  9月22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和监察部等国务院7部委组成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督察组到达贵州六盘水市。在专题汇报会上,六盘水市副市长叶大川表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常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为贵州省9地市最好”、“在六盘水境内没有任何煤化工企业”、“水源保护区也没有任何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六盘水地区被这个副市长说成了人间仙境。

  在随后的调查中,督察组发现六盘水市目前有30余家焦化厂等化工企业。督察组当即对六盘水市政府在工作汇报中隐瞒该市煤化工企业污染、否认饮水安全存在隐患等事实提出了严厉批评,责令贵州省监察厅依照《公务员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有关负责人要求违法企业必须于今年12月底前整改到位。

  然而,记者在这次深入六盘水地区的明察暗访中,发现六盘水市副市长叶大川一案似乎并没有给当地多大震动,该区域的一些官员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无动于衷。

来源:中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