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治汚.节水.机制:太湖水患三大难题
2006-12-12
 
治污、节水、机制:太湖水患三大难题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3月24日 09:20
邓建胜

    太湖流域已成为各类开发区、旅游度假区、房地产开发利用首选目标。

 

    位处长三角核心的太湖始终让人牵肠挂肚。水利部一位资深官员看着办公桌上一个电厂二期工程的论证报告一筹莫展,面对这样一个耗水大户,批还是不批?他的手中缺乏尚方宝剑

    3月22日,第14届“世界水日”和第19届“中国水周”第一天。从事水利、水资源管理工作近30年的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叶寿仁,看着办公桌上的几份送审材料一筹莫展。其中一份是华润某电厂的二期2台1000兆瓦水资源论证报告。

    “如果批准,这样一个电厂一年就要耗水3000万立方米,对于这样的高耗水用户,在太湖流域应该严格控制。如果硬顶着不批,目前又没有明确依据。”叶寿仁无奈地说。

    因为法规不健全,流域管理的空白点很多,去年7月实施的《行政许可法》给太湖管理与保护带来新课题,行政审批环节有严格的程序、时间等方面的规定。“治污是根本,节水是关键,机制是灵魂。解决太湖流域错综复杂的水问题,最终需要对太湖进行立法管理。”叶寿仁说。

    逾千亿元,换得“太湖水质最近5年基本稳定,流域河网水质仍有所下降”

    水之多寡,是中华民族“心腹之患”。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让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愁肠百结的,一是“患水多”,怕暴雨成灾、洪水泛滥;二是“患水少”,常久旱盼甘霖。

    水污染成为“水患”,则是近20年来的“新鲜事”。面积约为36900平方公里,地跨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太湖流域,水污染更成“头号水患”。

    10年前,1996年4月14日国务院在江苏无锡召开“太湖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议”,时任国务委员宋健的讲话让包括记者在内的100多位与会者无不动容。他动情地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这首赞歌已经变了味,已经很难唱了。再唱就不是在歌颂,而是使人感到其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举全社会之力根治太湖流域水污染渐成共识。尽管“2000年太湖水变清”的目标落空,太湖污染复杂化、长期性、艰巨性甚至让一些人心灰意冷,但在“九五”期间国家确定的“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重点水污染防治中,太湖的治理效果仍是最好的。

    “2000年至2005年,尽管河网整体水质仍在变差,但太湖水体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水质基本稳定并开始有所好转。一靠治污,二靠节水,三靠调水。”叶寿仁分析。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太湖流域水质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到2005年,太湖流域90%以上的河道水体被污染。

    “水质稳定”的代价有多大?全流域整整耗时10年,耗资千亿元!

    “1998年,经过两年调查,日本专家认为太湖水质要在10年内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最少要投入2251.5亿元。我们都认为,这是照搬日本经验的天方夜谭。”1996年至1998年,中日合作开展一项太湖水环境治理计划调查,时任该项目组中方负责人、现任办公室主任黄卫良感慨。当时流域内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7个城市的财政收入加起来,一年也不过这么多。

    而实情是,“九五”、“十五”期间,流域内两省一市投入的治理资金,加上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每年逾百亿元,10年治太,总投资逾千亿元。在上海,仅26公里长的苏州河消除黑臭,两期工程下来,政府就投入200多亿元。

    这充分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代价是何等高昂。

    远水解近渴:177亿立方米的本地水资源量,每年却用了31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

    如果说太湖流域缺水,很少有人相信,这是“人家尽枕河”的水乡呀!有人补充说:“水都污染了,身在水乡无水喝。”

    然而,即使把所有污水都利用上,作为长三角核心位置的太湖,当地人均可用的水资源量与北方地区也差不了多少。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77亿立方米,人均只有450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每年用水量是310亿立方米以上,缺口主要靠引长江水和水资源重复利用来弥补。”叶寿仁说。

    “远水”帮了大忙,但从长远看,长江也有难处———一方面,水污染在加重,可利用的水资源被污染,另一方面,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不断增加用水需求。

    常年蓄水量只有44亿多立方米的太湖,水质最好、需求压力也最大。目前,太湖流域水资源直接支撑2万亿元左右的GDP产出,太湖供水人口达2000万人。5年后,环湖地区直接从太湖的取水量将超过50亿立方米。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增长是刚性的。各地为了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和提高居民用水的保障水平,纷纷向太湖伸手。除了诸如华润某电厂这样的新增耗水大户,江苏吴江在太湖边上50万立方米天的水厂刚刚建成,上海市青浦已扩大在太湖下游太浦河的取水规模,浙江嘉兴正踌躇满志向太湖“要好水”,而其下辖的嘉善县已将取水口移到太浦河。

    “农业对太湖流域GDP的贡献率只有4%左右,但全流域13以上的水资源都用于满足农业用水。另外,全流域15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当中,电力就用了110亿立方米水。可见,‘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的潜力有多大。”叶寿仁说。

    “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是今年“中国水周”的主题。

    法规缺失:太湖治理目标屡屡落空

    为“理顺太湖湖面和岸线的管理体制”,有关部门和立法机构自2001年起酝酿、制订《太湖管理条例》。

    太湖地处我国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城镇密布的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各类开发区、度假区星罗棋布。因此,谈论太湖,其实指的是以水资源为中心,土地、岸线、旅游、航运、湿地、渔业、砂土等众多资源为附属的综合体。

    也正是如此,近年来,在太湖水患“患多”、“患少”、“患脏”的基础上,立法的滞后成为太湖开发、利用的新忧患。“太湖的严重水问题虽然与人口高度集聚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但关键是太湖管理主体不明,职责不清,关系不顺。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太湖管理的立法工作。”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叶建春认为。

    由于法规缺失,“九五”治太规划中明确“东太湖围网养殖面积必须控制在4万亩之内”的规定,没有起到任何的约束力———1990年只有12.5平方公里围网水面,到2003年增加到106.5平方公里。如今,除了一条狭窄的航道外,东太湖基本上被围网瓜分。另一件令人灰心的事是,1998年长江、太湖流域大水后国家明确要求“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但蚕食湖面的事时有发生。流域内50%的平原河网地区新修了圩区,“保护”面积近1.5万平方公里。最近,有人还郑重其事将大面积围占水域建设游艇码头的“开发报告”呈交政府部门!

    叶寿仁认为,立法滞后与缺失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对水量、水质没有实施有效的统一管理;其二,流域与区域的水行政管理结合点不清,有些流域水行政管理的职责难以落实到位;其三,有关部门仅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资源实施单一管理,省际间、地区间、部门间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统一监督,导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严重分离。

    据介绍,自2001年就开始酝酿、制订的《太湖管理条例》,其立法初衷就是“理顺太湖湖面和岸线的管理体制,明确太湖水资源配置、保护和治理的原则,规范开发利用的行为,统一管理湖面和湖岸线”。

    
 
来源:华东新闻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