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阳感受节水
2006-12-12

  本报记者夏先清在农村,打开开关,一阵绵绵细“雨”洒落菜园,等蔬菜喝足水,关掉开关便立刻“雨过天晴”。

  在城市,用过的淘米水、洗菜的水再用来洗碗筷,然后再用来浇花、冲厕。

  记者在绵阳游仙区、涪城区看到的城乡居民节水实况,为整个城市的节水面貌作了注脚。

  事实上,绵阳市自2003年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节水已经收到明显成效———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涨,总用水量却没有增加。

  节水建设打破“瓶颈”

  近日,记者随“节水中国行”采访团走进绵阳。在这之前,有人曾有过这样的疑问:对绵阳这样一座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高达117亿立方米的工程水利大市来说,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否有必要?

  有人则算了这样一笔账:经过绵阳530万人的瓜分,人均水资源仅剩2200立方米,是四川省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而且,水量在时间、空间的不均匀分布与绵阳的农业、工业、人口布局正好“错位”;粗放型的用水方式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绵阳的供水情况并不乐观。

  当缺水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社会经济如何实现跨越?抓住绵阳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这一契机,该市将建设水资源节约机制作为破题点。其中一个举措是,把生活节水放在与工农业节约用水同样重要的位置。比如,尽管价格高于普通洁具,节水型洁具仍热销绵阳。这说明建设节水型社会已深入民心。从不得不为到乐意为之

  绵阳之所以能在节水之路上持续走下去,关键在于抓住了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采用经济手段实现资源调控。

  绵阳通过对各行业用水定额的核算,制定了用水指标,然后对超指标用水实行累进加价,使水价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节水而产生的效益逐步显现,也让“节水”从“不得已而为之”转变成一种自发行为。

  在绵阳九洲公司,污水净化过滤成清澈的水流后送回生产线循环使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3年前的40%提高到目前的89.5%,3年来节约的水价值1082.4万元。在佳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数百个定时定量“人工降雨”的喷头每年可节水60吨,几乎等于省出一座小二型水库。

来源:网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