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绿色寻呼]谁来保护太湖
2006-12-11

[绿色寻呼]谁来保护太湖


⊙文/ 吴立红
尊敬的领导:你们好!
  我叫吴立红,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太湖边的一位农民。亲眼目睹了太湖污染,我心急如焚,望你们阅信后复核查处。
  茫茫太湖36500 平方公里,跨越江、浙、沪两省一市,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质污染日渐严重,每年8~9亿吨各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排入太湖,5 万吨生活垃圾倾倒入太湖,太湖水质在近十年降低1~1.5等级,入湖的几条主要河流臭不可闻。太湖边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世界上最大的运河,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两岸的居民还在河中淘米洗菜,而如今,沿岸大大小小的工厂排出的污水使它面目全非。在苏南地区(特别是周铁镇区)大大小小数千家化工厂沿太湖一字排开,这些企业把它们的三“废”(说确切些是三毒)从来不经处理,就直接向濒临太湖的河道排放。这种肆无忌惮破坏生态、严重污染太湖水系的行为从未有过收敛。河道中经常能看到漂浮的死鱼死虾,水体苯、砷、汞、镉一应俱全,这里的河水、井水、自来水均有毒,空气阵阵异臭,不时扑来,呛得人流泪咳嗽;果树受到污染大量减产,结的是畸形怪果;太湖边的恶性肿瘤病人,以周铁地区最多。昔日风景如画、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已成为癌症高发区。
  每当我散步在湖边埂上,望着逐步被污染的湖水,感到阵阵心痛,十多年来我一直尽绵薄之力从地方到中央举报违法污染企业,可效果甚微。在1998年“零点行动”治理太湖时,我为行动小组带路,使当地多家化工企业被日暴光查处,我还向各级行政机构提出《保护太湖水、防止污染源》意见与方案,深入800多家化工企业搜取排污证据向上举报,散发数百份省环保厅印发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行动指南》,让群众参与举报。2001年我与另一位民间环保人士邵大平共同致函温家宝,反映太湖之滨周铁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引起高度重视,当年温家宝亲临宜兴周铁镇查看情况。在2002年,我带领本地的果林场种植大户6次上南京,最后感动了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在省科委、省环保厅有关领导的重视下,种植物“金茄苗”监测空气污染,这是在华东地区首次试选项目。2003年10月我带领一批环保志愿者,骑自行车环太湖宣传,十多天里行程530公里,发放600多份调查表,调查公民环保意识,举办4次座谈会,征集3000 多人签名,散发专刊资料1000 多份。我多年来带着省环保厅处长明查暗访,查处太湖西北角宜兴武片区污染,使一大批污染企业得到严惩。我一直省吃俭用,把个人的积蓄30 多万元全投入到我热爱的环保事业中去了。
  环境保护说到底是与人类自身的贪婪、愚昧、狭隘、自私作斗争,这种斗争因涉及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有时表现得非常激烈。只有唤起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中出现的问题。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发布的太湖流域省界水资源质量通报表明,2004年全年梅梁湖的水质都属于V 类或劣V 类。而无锡市水利局的水质通报也表明,2005 年1 月份太湖湖体近岸水域水质为IV 类到劣V 类,全市的8个饮水源区水质无一达标。200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太湖高级论坛,当时有众多院士、专家、水利部高层领导和沪苏浙三位副省长出席。面对太湖流域管理局成立20年来的变化,人们的心情只能用激愤来形容。
  为什么不对这些污染企业采取关、停等强制手段呢?我认为,关停企业的权力在政府,而政府的着眼点往往跟其他部门不一样,政府更关心经济总量和GDP增长。
  被我举报而被抓住的偷排污染企业通常被罚款了事,罚款金额只有治污成本的几十分之一,他们根本不会心痛。
  虽然许多企业上了治污设备,但因运行成本太高,有的不能用,能用的基本闲置。治污设备成了“聋子耳朵”。
  另外很多企业在偷排手法上无所不用其极,有的把毒水浇到煤上通过烧煤把毒物排放;有的用槽车把废水拉至山区或者用船运到太湖中心深处倾倒;有的把废水攒下来趁大雨天排到河里;还有的铺设数公里暗道把污水直排太湖。
  这边环保部门每次来检查前都先打电话通知厂里,厂里一般提前3-7天得到检查消息,随后便采取在排污管里通自来水,紧急开启治污设备,暂时停产等应急措施。环保局工作人员来了以后,厂里给每人一个小红包,再分别送些香烟、茶叶之类的礼物,把他们打发走。一般来说环保局每年来厂检查三、四次,企业每次都要花钱消灾。当然逢年过节时,厂长还要买礼品向镇里和市(县)环保部门“进贡”,请一些主要领导吃饭等等。这些领导也知道企业存在排污问题,但吃了厂里的嘴软,拿了厂里的手软,大家心照不宣罢了。有的还拥有厂里的股份,当然这些都是企业送的。
  近年来,随着环境日益不断恶化,我这里的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但我看到这种重视很大程度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步。如果将现有太湖水质十年内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标准,须投入2000 多亿人民币,真是任重道远。太湖啊,你的病有多重,治疗有多难,代价有多大!
  以上我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如能认真管一管,实在是件公德无量的善举。
  致礼!
吴立红
2005 年4 月5 日
来源:
作者:自然之友
日期:2006-08-04 14:13:16

 

   相关文章  关键词:
没有相关文章
 

友情连接 | 版权声明
网站建设格林万维 京ICP备05065476号
电话:010-65232040/65597283/65261384/65261382       传真:010-65233134          [帐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骑河楼北巷10号共和商务楼301室      邮编:100006                  [地图] 
评论(0)引用阅读(75)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发表评论
称 呼:
主 页:
验证码:   图案:
内 容:
发表评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95105670 提示音后按2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