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20年的"干淀"之痛
2006-12-11

白洋淀“干淀”20年

  长期以来,白洋淀被称为“华北之肾”,同时又有“华北明珠”的美誉。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却经历了二十年的“干淀”之痛。

  记者从白洋淀管理部门了解到,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国家AAAA级旅游区。上世纪80年代以前,白洋淀正常年份水位7.8米至8.5米,鲜有干淀记录。

  在白洋淀,水位6.5米是一个“高压线”,湖内水位低于这个界限,就是人们常说的“干淀”状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蓄水量以每年60万立方米的速度递减,1983年到1988年白洋淀连续5年水位低于6.5米,持续干淀。2003年秋季和2005年两度干淀。2006年11月1日8:00,白洋淀十方院水位再次降到6.5米以下,白洋淀又一次进入干淀期。

  安新县郭里口村一位渔民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干淀的日子里,鱼虾全死光了,渔民摇身一变成了农民,人们在淀内种起玉米。昔日摇桨打鱼的淀里,有的地方能够开进拖拉机,原来的水上交通变成了陆上交通。”白洋淀“干淀”之谜

  二十多年以来,为什么白洋淀多次“干淀”呢?在近日由保定市水利专家编制的《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里,揭开了白洋淀“干淀”的谜团,一是白洋淀无水可入,二是白洋淀淀水蒸发及下渗严重。

  从地形上看,白洋淀像一个处于较低位置的“大脸盆”,上游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清水河、萍河和白沟引河等河流注入,史称“九河入梢”。白洋淀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中游的缓洪滞洪区,保定市大部分地表水都要汇入大淀。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九河之水成为白洋淀生命之源。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九河河道由于自身水量锐减,造成入淀水量大量减少。即使上游有一两场大的降雨,九河河道依然干涸。2003年11月,保定市突降大雨,各县平均值达到46.2毫米,但这些雨水大部分渗入干旱的地下土壤,进入九河河道的水微乎其微,也就无从流入白洋淀了。

  白洋淀干淀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淀水蒸发及下渗严重。白洋淀水面广阔,但水位低浅,由于所处特殊地质气候条件,水量每年损失巨大。据调查,白洋淀每年蒸发水量在一亿立方米。由于极大地改善了华北地区的干燥气候,白洋淀被赞为“华北之肾”。由于白洋淀所处特殊地质条件,被河北省列入湿地保护区。同时水量下渗较大,据调查,1991年至2000年,大淀平均每年下渗水量将近一千万立方米。

  补水挽救“华北之肾”

  白洋淀在京津冀等华北地区承担着维持生态平衡以及泄洪蓄洪的重要功能,白洋淀干淀后,不仅造成淀区人民生活、生产用水严重困难,更导致水生动植物失去繁衍生长的条件,湿地失去调节气候的功能,进而影响华北地区气候环境,使华北地区干燥气候加剧,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因此,每次白洋淀干淀,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均非常重视,多次对其进行“补水”挽救。

  据了解,自1997年以来,白洋淀已从省内调水15次。但是,白洋淀就像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连续补水,仍然无法阻止越来越快的干淀步伐。2003年白洋淀干淀后,2004年河北省被迫启动“引岳济淀”,从千里之外急调岳城水库之水济淀;2005年白洋淀再度干淀,保定市被迫于今年4月在安格庄、王快水库开闸放水,向白洋淀补水5300万立方米,使淀区水位达到7.25米,暂时摆脱了干淀危机。但不足7个月,淀区水位再次下降0.75米而干淀,数千万立方米的水在这里眨眼已经杳无踪迹。

  为了缓解干淀困局,保护华北生态环境,今年,在国家水利部的协调下,白洋淀历史上首次启动了跨流域“引黄济淀”工程,计划引取4.2亿立方米黄河水,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输水。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