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市风岗镇是南康市人口较多的一个大镇,它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山区,沿江有小块平原,其余为丘陵。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均匀,造合发展种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木生产,由于风岗所处环境较好,因而成了各地客家人移居之所。据《南康县地名志》载,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从广东兴宁、河源、福建长汀迁居风岗的就有赖、李、周、朱、刘、黄、薛、萧、牛、江、方、林、邱、廖、魏、练、邓等姓,而风岗镇的董氏家族,是前清康熙甲子年(公元1684年)由广东兴宁迁徒而来。由于家族发展较快,从进七到卫千总共有185人登科入宫,在当地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从清雍正末年(公元1735年)开始,董氏后裔各支房相继建造祠堂和宅院。其中以建于公元1800-1810年间大塘口村的董子赞众厅(九井十八厅)最具特色和影响,它依山傍水,周围山清水秀,风景怡人,九井十八厅是座厅屋组合式的宏大民宅建筑群,整屋呈正方形,为砖木和土木结构,整个厅屋长39.7米,宽44.59米,面积1770.223平方米。在南北向的中轴上四进正厅。各进之间为横式天井,起采光通风作用。两边对称的又是四门三井七厅,总成6个单元,分别为董学梓(嘉庆十年(1805年)以军功授湖北荆州府公安县县至)6个儿子享用。
九井十八厅建造前,董学梓分别请了广东、江西有名的地理风水先生指龙脉、定朝山,最后确定界址,所以它的朝向比祠堂略偏西。由于规模大,宅第分前后两期建成,四周用青砖砌成,悬山屋顶,左右侧墙高山瓦面,是为封火墙。屋顶采用条石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大小门和窗户均经石料为框,窗户栏杆用铜条装置、所有石柱、柱础、门框、窗框、天井的石料,均从相距数百里的兴国境内选购。兴国石料呈淡红色,质地坚硬,不易风化,石柱、石门、石窗等至今相当完好。十八个厅,每个厅都有4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都刻有楹联,上厅安放观音,中厅为主厅,设拜厅和神阁,安奉祖先牌位和画像,出为红白喜事之所,墙壁有壁画,上厅与下厅用木板屏风相隔,屏风镂花精细,并雕刻有龙、凤、花、鸟、虫、草,有梅、兰、竹、菊,还有山水人物,并用金粉刷漆,做式精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天花板有孔雀开屏式彩绘。厅屋的横梁与直梁柱衔接处用木雕龙凤作斗拱,造型十分美观,左侧中门门榜“江都垂裕”,右侧中门门榜“晋乘留芳”,正门上方的“龙章 锡”源自于嘉庆因董学梓立军功,在前清驰赠董母张太儒人八品儒人诰命中 “典锡龙章”四字。建好后的九井十八厅在当时十分气派,可谓壮观。它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出客家人南迁后仍以中原汉人民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