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中华遗产观察
中日专家 “碳”测敦煌壁画年龄
9月12日,甘肃省敦煌研究院与日本东京文化研究所开始联手开展洞窟壁画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技术的研究,这是中国首次采用碳十四测年计算法测定壁画年代。
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产生的集加速器技术、质谱技术、探测鉴别技术的碳十四测年计数法,具有所需样品量少、精确度高、测定年代长、测量时间短等优点。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港泉介绍,以往是通过壁画上的题记、颜料使用方法、绘画风格和洞窟形式推断出壁画的年代,此次运用碳十四测年计数法完全撇开了以往的方法。
本次的测定针对有明确纪年的莫高窟第285窟以及266、268 、272 、275等四个早期洞窟内裸露的麦秆、芦苇进行了取样、记录,敦煌研究院将派人共同参与这一项目的实验工作,预计明年上半年得出本批分析结果并对其进行讨论。
首都世界文化遗产遭遇保护困境
三千年的发展史和绵延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使北京拥有长城、故宫、周口店、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六大世界文化遗产。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国人引以为荣的“北京符号”如今却面临种种文物保护的困境。
故宫:由于历史的原因,一部分故宫文物成了台北故宫的主要藏品;另有一部分滞留南京;还有慈宁宫大佛堂的两千九百件文物于一九七三年借给洛阳白马寺,至今滞留洛阳,故宫保护的完整性受到挑战。
长城:因为长期以来存在管理职权不清,和景区划界不明等问题,部分长城及周边环境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八达岭长城面临着景区归属不清的尴尬局面。荒漠化的威胁和人为破坏更使长城伤痕累累。据调查,明长城虽仍号称万里,实际上有明显墙体和遗址总量已不超过五千里。
周口店:现有的遗址点中只有龙骨山的遗址地点由遗址管理处管理,其他遗址化石点皆不在管辖范围内。根据有关部门对遗址外围化石地点病害调查,目前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进行加固保护的化石地点共有七处。
十三陵: 十三陵风水和自然景观正在遭到破坏。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但当地农民生产及有碍历史景观的民宅、商店、旅游娱乐场所等无形中破坏了皇家风水的完整性。
颐和园: 城市化造成的颐和园东、南、西三面被高楼大厦合围现象,已成难以逆转的趋势,破坏了颐和园四周的景观天际线。而在历史上,颐和园周围的各处园林、田园风光与颐和园这座大型自然山水御园和谐依存,共同组成了一幅幽美壮丽的西郊名胜画卷。
天坛: 天坛古坛墙达四千多米,极为厚重雄伟,但从民国时期天坛坛墙就不断遭到破坏。现在,古老的天坛外坛墙仅存八十米,且已破败不堪。
皖南古民居每年消逝5%
以古徽州为核心地区的皖南,现在拥有的古村落50余座,拥有徽派古建筑5000处以上,其中仅黄山市就有4700多幢包括许多明代建筑。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通过民居、祠堂、牌坊集中表现出来,可以说,皖南古村落是中华文明发展至明清时期在徽州地区的民间积淀,其居住理念、村镇布局、外形意蕴、三雕艺术、画堂门联、祠堂建构等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民俗等文化内容,极具研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说,对其进行整体保护,就是以缩影的形式保护中华传统文明,具有世界意义。
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维护经费匮乏 ,皖南古民居目前“已经有五分之一不在世上了!不是坍塌就是拆了、卖了”。据调查,散布在皖南各地的古民居产权基本上都是私人的。以歙县为例,据县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仅歙县境内遗存的1911年前建设的各类民宅便有1900多幢,这些民居大部分产权仍旧属于私人,由业主继续使用。这就造成了古民居保护管理体制上无法回避的一种“尴尬”:一方面宪法保护私有财产,古民居所有权人有权居住,甚至出租给外人居住,所有权人如拆建、变卖古建筑很难被及时制止;另一方面政府只能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才有责任出面保护和干预,而由于保护经费缺乏等原因,大量的古民居并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政府的监管在明处,私人的行动在暗处,因此,古民居和相关文物在私人手中受到破坏或流失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一些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皖南古民居正以每年5%的速度消逝。
来源: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