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引领城市发展
转自:人民网强国论坛 作者: 西面来风 发表时间: 2006-12-01 15:45:11
近年来,宁波市用于环保能力建设的资金近2亿元,主要用于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自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荣誉称号以来,宁波一直以迎接创模复查为目标,积极做好各项工作,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再上台阶。而宁波的环保工作,也使宁波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城。(《现代金报》12月1日)
无独有偶,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市以“巴掌大的地方也要尽可能绿化!”的理念,三年间在1350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增绿地131平方公里,超额12平方公里,绿地率较2003年提高3.5%,增加和扩建的公园超过54个。而这些新增的绿色,也为广州的发展增添了砝码。
宁波市和广州市的经验,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论断:绿色,其实也是一个地方的发展优势所在。而这一论断,也和近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相吻合,在这份世界各国中首次采用绿色GDP作为一种经济统计方法的报告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2004年,全国环境退化成本(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0.9亿元,占总成本的1.1%。
这些数据很直接地告诉了我们,经济发展不能只算“产出账”,还必须算“支出账”,如果把在“产出”中再减去为了产出而付出的环境成本,那么,真正的经济发展有多快?有多好?有多大的质量?这些都成为一个问题。而在这一点上,作为西部贫困地区,往往在环境成本的支出上更为突出,环境成本在经济发展成本中占的比重比东部发达地区更大。
东部地区的觉醒当然是一个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认识过程,但是,西部地区却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应当控制污染、积极治理。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科学论断,也是避免今后用更高的代价进行治理的需要。举一个例子:一个工厂的环保设备,用与不用,当然对于工厂个体来说成本的区别甚大,用了环保设备,工厂经济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但是,这些设备的用与不用,对于社会成本来说,也是区别甚大,用了环保设备,社会治理成本减少,效益增加。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绿色也是发展的优势,其实,这话并不新鲜。但是,如何认识到并充分把这一理念应用到实践之中,却并不容易,这必须有着宽广的胸襟和决策魄力。因为,要有正确的政绩观为基础,才能形成科学的发展观。有时甚至必须抛弃眼前的利益(也许是个人的,也许是一个群体、一个地区的),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才能作出这种决断。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9月16日在第十一届“绿色中国”论坛时发言时指出,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
这些话其实是告诉我们:目前,形成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理念,形成“绿色”也是发展优势的理念,将会成为一个地方发展的新的动力所在。如果具体到各地的工作之中,这一认识就是:在一些地方,不污染就是经济的发展;在另一些地方,不污染就是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