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21头麋鹿回归滩涂宣告走出红皮书
转自: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网 作者:周古凯 更新时间:2006-12-3
大丰: 21头麋鹿回归滩涂宣告走出红皮书
巧遇: 7头野生麋鹿堤外立队目送中外宾客
10月29日上午10时,江苏省中部黄海滩涂湿地,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将麋鹿走出红皮书的临时围栏的大门打开,21头麋鹿跃出象征白皮书的门坎,穿过红色盐蒿地,冲向滩涂芦苇丛,回归到大自然和62头麋鹿汇合。这是该保护区第四次野放麋鹿到黄海滩涂(保护区分别于1998年、2002年、2003年三次共32头进行麋鹿野生放养试验,都获得了成功),野外种群量已达83头,从此,标志着这个濒临灭绝的物种真正走出红皮书。目前,全世界麋鹿约3000多头,中国占2/3,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1007头。宣告仪式结束后,车队离开野放地约5公里的海堤上,7头3年前野放的麋鹿站在水中,目送中外嘉宾。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1866)俗称四不象,原是我国的特产兽类,其人工圈养历史可以追述到周朝(公元前1100~250年)。1865年法国人Pere Armand David发现了麋鹿并于1866年定名。麋鹿的野生种群在清代末叶绝灭,距今约100多年。与此同时,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中已有数百年人工圈养历史的麋鹿圈养种群,也因1900年战乱而绝灭,1920年国内的最后1只麋鹿死于北京的万牲园,至此,中国的麋鹿全部灭绝。1893~1895年间,英国11世公爵贝福特公爵收集了18只散落在欧洲各地的麋鹿,集中饲养在乌邦寺庄园,这群麋鹿就成了现存麋鹿的祖先。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后野生种灭绝。19世纪末被盗运至国外,孑余18只在英国乌邦寺繁衍成群,并于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繁殖期6―8月,有求偶争斗,孕期约10个月,每产1―2仔,约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因麋鹿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称其角似鹿非鹿,颈似骆驼非骆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而得四不象之名。
我国从1985年起重新引进麋鹿,希望能最终重建麋鹿的自然种群,经过10多年的进行风土再驯化,麋鹿的重引进项目已获成功。目前,中国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护区内,即北京大兴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
保护级别: 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红皮书
使用红皮书的国家主要有西班牙、奥地利、英国、美国、土耳其、苏联等。有的用于官方文件,有的用于非官方文件。西班牙于1965年、1968年先后发表《关于直布罗陀问题的红皮书》(英文版)。英国早在13世纪就有用财政方面的红皮书。英国的红皮书还用于官员名册、贵族名录和宫廷指南,并于1969年出版一本《红皮书》,副标题是《野生动物濒危》。美国1977年出版《关于危险品运输的红皮书》。苏联1984年初首次出版了有关保护野生生物和需要保护的植物。此外,有的国际组织亦使用红皮书,如《国际电信联盟红皮书》。
周古凯 邱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