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6日,我刊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广播新闻中心,新华社长三角新闻采编中心联合举办了“穿越长三角”大型采访报道活动——15天穿越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通过15位市长的访谈暨15位遗产界专家学者的对话,对15个城市的差异化定位和15个城市的遗产现状进行探索和追寻。
今天,长江三角洲已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它的富庶、繁华和风情?
当我们穿行于长三角一帧帧独特的城市风景中,体会到在文化深层震颤着的城市脉动,长三角悠久灿烂的遗产积淀,为它一飞冲天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动力源泉——从马家浜文化的发达,到良渚文化的繁荣,到春秋战国的吴越强盛,再到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长三角借助于江、浙一带无比丰厚的遗产宝藏、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自己插上了经济腾飞的双翼。
长三角各城市相互毗邻,林立的高楼与密集的现代化工厂,很容易造成千城一面的雷同化面貌。这些城市凭恃丰富多样的遗产与传统,如方言、服饰、名物、饮食、建筑、民俗、戏剧等,才使它们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城市风情,成为长三角各城市的亮丽“名片”。
然而,在经济大潮的挟裹下,长三角的遗产资源正以同样令人诧异的速度在消逝——为了开发土地而拆除古建筑,不注重民间技艺传承人的培养而使绝技失传,一些老字号、老行当气若游丝……面对这一座座在拆与建、新与旧的矛盾中伤痕累累的城市,我们不禁一次次地扪心发问——
古老的遗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走进我们今天的生活?
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矛盾是否与生俱来不可调和?
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长三角文化遗产究竟何去何从?
来源: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