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古代名香第一品。
古人祭天,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即在灵台上堆架燔柴,焚椒升香,藉一缕缕清香之烟,与上苍对晤。秦汉以前,香有四品:兰、桂、椒、蕙。第一位用沉香祭天的皇帝是南朝的梁武帝。
古人笔涉沉香的文字很多,读来读去,没有一个人说清楚沉香究竟是一棵什么树?
梁武帝祭天的沉香,应该是从印度传入的伽南香。《北户录》载:“梁简文帝时,南扶传有沉香一婆罗丁。”婆罗丁,西域的一种重量单位,约五百六十斤。印度沉香,是一种瑞香科、常绿乔木,心材是上等的薰香料。
唐太宗曾问高息窦州首领冯盎:“卿去沉香远近?”冯盎曰:“左右皆香树,然其生者无香,惟朽者香。”
究竟什树的枯朽之枝,会发出香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岭南傍海的群山间,生长一种叶如冬青、数人合抱之粗的大树,树的木性虚柔,含有一种黑黄色的“膏脉”,即树脂,当“膏脉贯溢”,入水即沉,焚之香淑。
如何才会“膏脉贯溢”?李时珍说:一曰熟结,乃膏脉凝结自朽出者;二曰生结,乃刀斧伐仆膏脉结聚者;三曰脱落,乃因木朽而结者;四曰虫漏,乃因蠢隙而结者。
说了半天仍不知是何树,猜想应该是榕树之类的冠盖乔木。沉香未发现之前,当地山民砍伐这种树,用来构屋、架桥、甚至剖制成饲喂鸡犬的食槽。后来,见中原人重金购买,山民入山,用刀在树的弯枝曲干上,砍出一道道沟槽,经过一年的雨水浸蚀,结成瘿瘤,乃锯取之。
李时珍认为:四种沉香之中,“生结为上,熟脱次之”。山民“制造”的沉香,刮去表皮,内里有黄色的斑点,称“鹧鸪斑”。传说上乘沉香焚烧一片,盈室香雾,越三日不散。
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载:“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博山投少许,氛翳弥室。与山民交易沉香,一牛博香一担。其中沉水香,十不一二。”
一头牛换一担香材,是海南山里的批发价。如果运至京师,蔡攸《丛谈》云:“万安黎母山东的沉香,冠绝天下,一片万钱。”
一片万钱,有点太夸张。不过,武当道士张三丰,在开元寺寓居了七日,临别时,身上无钱,哆哆嗦嗦地掏出三片沉香,酬谢开元寺的款待。
从唐至清,用沉香者,除了皇家,多归两广帅府和大贵人家。一般穷文人用两片鸭梨,煮一锅汤,薰一薰衣服罢了。
沉香金贵且多朽木细干,用之雕刻,一般采用浅浮雕和拼镶工艺。这件“黄易沉香木雕杯”,即是采用拼镶工艺。
康乾年间,嘉定一派大有独美天下之势。竹人操刃刻器,动辄“深刻高浮雕”“薄地阳文”或“陷地深刻”,以至嘉定刀法,几成竹人雕刻的定式。
黄易是“西泠八家”之一的篆刻名家,虽然为了养家奉母,入幕为僚,可是,操刃刻器,一向自出机抒,面貌独造。此杯的雕法,摹效北宋铸镜,营造一种戏剧化的情境,人物、树木,圆凸光滑,有如范铸。这一刻法和意趣,为明清竹木雕刻的鲜例。
在一山坳绝壁下,两位头系幞巾,身著宽袍的老者,凝神对弈。一老侧身依靠凭几,左手捏一子,望着棋盘,苦思应招;另一老人右腿枕在左腿之上,手抚脚髁,面露得意之色。二老身畔,一棵巨松虬枝纷掣,几枝竹篁从石罅侧出,两株寒梅的枝头,繁蕊似锦。
细观二老棋势,似是一个士相双全的僵局。我曾猜想小松是一位有机心的玩家,又深谙琴棋,会不会设了一盘残棋名局?寻来《心武残篇》《竹香斋》《渊深海阔》,揣摸对照,无一残局与之吻合,颇沮丧。不知是否有高手,能够看破这一停止了近三百年的残局。
清朝汪缙写过一篇《弈喻》的寓言:邻父有四子,曰伯仁、仲义、叔礼、季智。一天,伯仁说,愿学为人师;仲义说:愿学为人佐;叔礼说:愿学为人望;季智想了一想,说:愿学天技。
其父不解,问:“天技,何技也?”
季智答:“弈,天技也。”
十年之后,季之学大成以其技绌天下。伯、仲、叔学日困,请于父,曰:“何学之难成也?”
父曰:“何为其然也?其进于学者,不如智之进于技与?”于是,伯、仲、叔通而与季论弈。又三年而伯、仲、叔之学皆大成。
这篇寓言很短,意思是,道德、功名、文章的境界,尽在弈中。
沉香,一片万钱,名贵难得,可是,最难得的是与一好友慵然地盘坐绝壁之下,身畔有松竹梅相伴,弈棋山野。
黄易(1744~约1802年),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字大易,号小松,浙江仁和人。篆刻醇厚渊雅,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擅山水,笔墨清隽永,亦写墨梅。
来源: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