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精美的毛笔
对于中国书画发展贡献最大的“文房四宝”四个极品:“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历来被文人雅士们看成生命的延续。说到湖笔为什么能够甲天下,不能不提到秦朝的名将蒙恬与湖州善琏的关系。毛笔的优劣其实就在笔毛上,“颖”就是笔毛。蒙恬的贡献据说对毛笔做了重大的改革“纳颖于管”,即把笔毛纳进了竹管内,以X柱法改进毛笔。因此蒙恬被后人尊为中国制笔业的始祖,也就不奇怪了。
今天,在湖笔主产地的善琏镇,至尽还保存有蒙公祠,祠内不仅供蒙恬,还供奉他的夫人卜香莲。每逢其生日即农历三月十六,善琏人都要聚会蒙公祠,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个美好的传说,为湖笔的启源增加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成为一笔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一枝好笔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笔者曾数次观察过制笔过程。就拿对锋颖的讲究来说,按专业术语解释,所谓“颖”指的笔头尖端一段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麾”来形容其工艺的精细。因此,一套完整的毛笔制作工艺流程有120多道工序,一个学徒苦学三年,才能初步摸清门道,可见其工艺的深邃复杂。
毛笔制作现场
今天,湖州人制的笔,成了对外友谊的佳品,受到全世界爱好中国书画艺术人士的厚爱,这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葩,越开越艳!
来源: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