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庙性爱雕像,为谁而刻?
2006-11-28

导语:在印度的卡朱拉荷神庙,引起最多议论的是不同姿势的男女性爱雕像。人们诧异的是,在大神的居所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性爱雕刻?这些性交姿态到底蕴含着什么神秘信息?

     在印度走路,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踩塌”一座庙。土堆上摆上一只铁盒,里面撒些花瓣就是一座“庙”。地上画个图案,旁边竖一块木橛子也算“庙”。老树旁摆一块椭圆型石头,树就成了膜拜的对象。这些场面搞得我神经兮兮的,生怕冒犯了人家的大神。

     在城镇乡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是庙宇。神庙里面花香弥漫,吟唱和祈祷此起彼伏。在10亿多印度人口中,印度教徒占80.5%,印度教文化习俗自然就成了印度文化的主色调。

     对于印度人而言,印度教信仰就像空气一样自然,而神庙更是他们终其一生徜徉其中的精神花园。

哼着情歌进神庙

     印度教节日,最能体现信徒的巨大活力和忘我精神。而节日的起点,往往从神庙开始。信徒们把神像从庙宇中抬出来,放在车上,沿街巡视。乐队用铜钹、鼓、号吹打出激昂的节奏。人们走出家门,把大米、万寿菊花瓣、敲碎的椰壳投掷到神像上。狂热的信徒尖叫着、舞蹈着,眼光里煽动着虔诚。一些人甚至抓起一把车轮碾过的土,涂抹到自己身上。

     这种周期性宗教节日构成了社会生活节奏,衍变成了民众的生活方式,让信徒们获得认同感,进而把民众凝聚在一起。除了节日庆典外,印度教徒一生要进行16项生命仪式。复杂神秘的仪式不仅把信徒纳入了印度教的宇宙法则(dharma)中,也规范了印度教徒一生的行为。

     无论贫困还是富有,印度教徒家里都设有一个神龛,供奉着自己信仰的大神。我的朋友奥罗拉是新德里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师,也是一位印度教徒。他家客厅的墙壁上有一个凹进去的神龛。每天早晨起来,他都要用水洗一下铜像,拂去干菩提叶上的尘土,摆放好后,便双手合十,闭目祈祷几分钟。

     印度教没有集体的祈祷仪式,祈祷是一种无法取代的个人行为。这种祈祷是在默诵或吟唱中进行的,至少能唤起自己内心的感动。当然,祷告者中也不乏功利者,他们更多是在赞美神的伟大和万能。仿佛一个人需要别人帮忙时,要不失时机地赞美对方几句。从这一方面看,印度教就多了几分世俗特征。

     奥罗拉带我去神庙参观时,进去时哼着情歌,祈祷完出来后依然哼着情歌,祈祷似乎成了情歌的一部分。他们没有诚惶诚恐,而是以一种随意的生活方式接近神灵,但并不会因此生出对神的轻慢之心。
有一次,我在印度朋友家里聊天时,邻居家传出了敲钹击鼓的声音。这是邻居家在请僧侣做法事。我们的聊天有了片刻沉默,家里的女性下意识地扯动一下披在肩膀上的丝巾,似乎在抚平上面的皱折,不经意中传递出心灵上的震颤。

七情六欲缠身的大神

     印度教中的三大神是梵天、毗湿奴、湿婆。湿婆是毁灭神,梵天是创造神,毗湿奴是保护神。这三个大神无法完全独立,因为没有毁灭(湿婆)就没有创造(梵天)。毁灭与创造需要维持和保护(毗湿奴)。由于梵天已经创造出了宇宙,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印度教徒主要供奉和膜拜毗湿奴和湿婆两位大神。

     毗湿奴头戴高冠,长着一张宽脸,杏仁大眼,高鼻和坚毅的下巴。这是古代婆罗门的典型特征。当世界要被恶魔毁灭时,毗湿奴就会化身为新形象来拯救世界。他的四只手分别握着轮宝、法螺、仙杖、莲花。毗湿奴喜欢躺在巨蛇身上,肚脐上长着一朵莲花。他的坐骑为大鹏金翅鸟。湿婆肤色灰白,颈部呈蓝色。他手持神弓、三股叉。湿婆有三只眼能透视内心,目光所及之处可以化为灰烬。他在神庙中经常以男根(湿婆林伽)的形式出现。

     印度教大神不是冰冷的石像,他们都有人间的温度,甚至七情六欲。毗湿奴的妻子是掌管财富的拉克什米(Lakshmi)。印度教中的最重要节日“排灯节”,就是欢迎拉克什米巡游人间。湿婆的妻子是喜马拉雅山神之女帕尔瓦蒂(Parvati)。湿婆与帕尔瓦蒂所生的儿子是象头神甘尼什(Ganesh)。甘尼什擅长清除各种障碍物,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祭拜象头神,以求顺利。

     湿婆的坐骑是一头公牛(Nandi)。因为这种关系,牛也就被奉为圣牛。有了这层神圣的光环,它们可以悠闲地在街头散步,站在路边观望车流,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叫喊和汽车喇叭也不能打断它们的思考,除非你用几根细树枝在牛身上划拉几下,它才慢慢从思考中回过神来,然后温和地看着你,但就是不让路。

     新德里的交通警察每年都要收到几十起牛堵塞交通的报告,但对圣牛们也是奈何不得。圣牛有时还要为交通事故背黑锅。当汽车被撞后,若找不到肇事者,车主就会把责任推到牛身上。保险公司在牛那里拿不到证据,只得乖乖理赔。

性爱雕像之谜

     印度教中有一个“幻化”概念。在不同的场合下,大神会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大神可以是一位武士或国王,也可以幻化为一滴露水或一片绿叶。难怪神庙可以简化为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

     印度文化专家告诉我,印度教大神可以幻化出3.3亿个神。为了供奉自己信仰的大神,信徒们修建了各种庙。在莫卧尔王朝以前,印度古代帝王没有留下坟冢墓碑,连骨灰也没有留下。遍布各地的神庙和塔都是神的居所。在印度社会中,神庙远比宫殿的地位更重要。神庙是维系社会文化的神经。每个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神庙。

     卡朱拉荷是北印度保存最完整的庙宇群落,由昌德拉王朝在公元950年至1050年所建。卡朱拉荷的庙宇群分为三个组群,其中西区部分最为重要。这些庙宇都由基座、中层和顶端三部分构成。宽大的基座是几何形装饰图案,中间部刻着男神、女仙、战神、舞女、乐师等,顶部呈竹笋状。

     在卡朱拉荷,引起最多议论的是不同姿势的男女性爱雕像,它们,像美艳无比的花朵,让神庙这座精神花园散发出浓郁的世俗芬芳。人们诧异的是,在大神的居所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性爱雕刻?这些性交姿态到底蕴含着什么神秘信息?

     神庙坎达里亚•马哈戴瓦神庙(Kandariya Mahadeva)中间部分有八百多个雕刻。男女性交的场面十分醒目。一位男子头顶着地,双腿弯曲,在与上面的女子性交。那位女子的手臂搭在两侧侍女的脖子上,控制着身体的姿势。男子的两只手没有闲着,一直在抚摸两位侍女的阴部。

     针对这种高难度的性爱姿势,有学者认为做爱者是瑜伽高手,有学者认为这些动作是凭空想象,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雕刻是在地上完成的。如果俯视这些性爱动作,这些动作看上去都很自然。一旦把雕刻竖在庙墙上,那些动作则显得不可思议。这是视角的误导。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密教(Tantrism)造型。密教在8至14世纪在北印度十分流行。密教认为,人体是宇宙的缩影。宇宙永远处于创造、保持和转化过程中。宇宙中的所有能量都存在于人体内。男女在交媾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人体与宇宙合一的情景。

信仰与世俗的奇妙统一

     除了性爱雕刻,卡朱拉荷庙群中的仙女雕刻也与众不同,她们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的仙子,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帕尔斯瓦纳特神庙(Parsvanath)南侧的石雕中,一位仙女(Apsara)在精心描画着自己的眉毛。在德威加格丹巴庙(Devi Jagdamba)的北墙上,一位仙女在脱裤子,阴毛和肚皮上的细纹清晰可见。有的仙女刚沐浴归来,正在拧干头发上的水,有的在挑脚上的刺。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场面出现在很多雕刻中,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印度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方式。

     但这种生活方式绝不仅仅停留在世俗生活的层面。在印度教徒的眼里,世俗生活与宗教信仰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这其实源自印度文化的矛盾性和独特性:在倡导实证精神的当代社会中,印度人依然坚信大神的存在。他们一面勤奋地开发着电脑软件,一面虔诚地向大神们祈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没有很强的时间概念,这种“缺陷”却可以把古代与现代溶为一个整体,如同浩瀚海水一样不分过去和现在,一切都呈现为现代时态。

     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也是一样,古代印度人以思考“生”的热情来研究“死”,又以对“死”的深刻理解来看待“生”。

     生的问题与性有着自然联系。古印度人从“性活动产生人”这一现象出发,来推演宇宙的起源。性成了一种宇宙本体。创造生命的生殖器官就成了最为恰当和准确的符号。

     在卡朱拉荷神庙里面的圣室里,大都供奉着湿婆林伽。大神湿婆转化成了男根。“林伽”在梵文中是 “勃起的男根”的象征。根据印度教教义,这个世界是由相互对立的男性和女性组成,男女结合象征着生命的创造。神圣的完美存在于统一体中。交媾就是由男女构成的高度和谐的统一体。性交在这里转化成了一种神圣仪式。印度教徒认为,性爱是最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对崇拜的大神也应有类似性的感情。

     卡朱拉荷神庙的内外也是某种矛盾奇特的统一。神庙的墙壁外面,是乳丰臀肥的女性雕塑,是让人眩目的性爱雕刻,而里面却没有复杂雕刻,只供奉着湿婆林伽,显得朴素清净。强烈的对比传递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在物质层面上的自我实现只是肉欲的快乐。只有通过修行来解脱自己,才能进入更高的层次,进而认识到宇宙大法(dharma)。这种宇宙大法是创造与毁灭的生命轮回。

     一位教徒穿过回廊,走向简朴而神秘的圣室。这象征着一个教徒从感官层面进入到了精神层面。外面的热闹与里面的平静结合在一起,才是庙宇的全部宗教功能。这印证了《欲经》作者犊子氏的一句话,性爱的最高境界是淡然无情。当信众在外侧看到这些令人身心愉悦的雕塑后,势必要进入庙宇内部看个究竟,在这一行走和进入过程中,一个富于宗教意义的动作就完成了,人从世俗层面进入到了信仰层面。

     为了愉悦大神,人们根据大神的故事改编了歌舞。每年在卡朱拉荷举办的舞蹈节展示了印度最高水准的古典舞蹈。在古老的神庙前面,舞蹈家们用优雅舞姿赞颂大神的智慧和力量,用妩媚眼神和手势表现大神的情爱故事。

     我曾经多次去卡朱拉荷观赏印度古典舞蹈演出。虽然古典舞蹈有不同的流派,但它们多取材于克里希纳(毗湿奴的化身之一)与拉达的爱情,舞者丰富的表情动作传达着神在爱情中的欢乐喜悦、惊恐哀愁、羞涩叹息。舞蹈中舞者的造型也如同庙宇中的仙女雕刻一样妩媚动人,与神庙上的雕塑相互辉映。古典舞蹈与古老的神庙形成了一个整体。

     神庙不是古老的文化背景,而是印度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支点。在这片山川土地上,庙宇是印度的骨骼,神像是印度的灵魂,神话是印度的经络,而关于神像的历史传说则是印度的丰富表情。

     尽管印度教中的大神数不胜数,实际上都是梵的显相。梵不是神,无法描述。梵是隐藏在宇宙万物背后的绝对实在。“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梵我合一”,教徒们想出了众多修行办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苦行和瑜伽。在印度教圣地和北方的森林里,我看到很多瑜伽大师在刻苦修行,试图把自己折磨成“空”。

     我看着印度教徒的虔诚和忍耐时,内心里就有一种钦佩和感动。印度教徒坚守着自己三千多年的信仰。这种信仰如同恒河折射出来的光芒,悬浮在恒河之上,渗透进了世界文化。我想,如果世界文化曾经是一个平面的话,那么印度宗教很早就在这个平面上开挖出了沟壑和山丘,人类思想也就有了高度和深度。

来源:中华遗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