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阳江发源于阳春西北边云雾山脉,经云浮后流入阳春的河朗、石望、春湾、春城、马水、岗美,然后流入阳江境至北津港口入南海。疍民从大海不断向内陆河迁移,在经历了从渔业到船运业的变迁以后,他们的定居点慢慢集中到城镇。如今,漠阳河流域的疍民主要集中在阳江市区和阳春城区内,以阳春春城人数最多。
从漠阳江春湾段开始,直至阳江入海口,曾有数万疍民居住。由于社会发展变迁之故,他们逐渐集中居住于阳江市区与阳春市区两岸船上,并且在岸边形成一些聚居点。
疍民没有土地,世代以渔业为生,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渐转向水上运输业。然八十年代陆路交通发展迅速,致使水运业难以维生。由是,疍民开始集中到城市码头一带,寻求新的谋生方式。
阳春疍民共有约4000户12,000人。此前,部分人自主上岸经商或是从事其它行业,2003年当地政府为开发河两岸而实施“一河两岸”工程,决定分三批把疍民全部搬迁上岸。当年搬迁第一批一百余户;第二批将于今年底搬迁;而最后一批计划于明年内搬完。
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开发商找到了很好的契机与理由——“一河两岸”工程。他们在这里筑大堤,他们在这里填土……而因疍民船缺乏防洪防火能力,且同时水上谋生的职业已日渐式微,因而让疍民搬迁上岸,似乎是三赢的举措。
垂直的大堤、高耸的钢筋以及大面积填的平地,令尚栖船上的疍民与岸上形成一道屏障。于政府而言,疍民很快就要搬迁上岸了,而为了当地形象与经济发展,“一河两岸”工程建大堤乃势在必行。
在漫长的历史中,疍民在岸上形成一些聚居地。在行政上,尽管他们居住在市区里的岸边,但他们并不属于城镇居民,甚至连农民也不是。他们没有土地,仅部分人能分到宅基地。从早期的“水上公社”到后来的“水上合作联社”,到如今的“水上联营公司”,他们一直是独立的一个镇级行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