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间-阳春的疍民
2006-12-29

      漠阳江发源于阳春西北边云雾山脉,经云浮后流入阳春的河朗、石望、春湾、春城、马水、岗美,然后流入阳江境至北津港口入南海。疍民从大海不断向内陆河迁移,在经历了从渔业到船运业的变迁以后,他们的定居点慢慢集中到城镇。如今,漠阳河流域的疍民主要集中在阳江市区和阳春城区内,以阳春春城人数最多。
 
      从漠阳江春湾段开始,直至阳江入海口,曾有数万疍民居住。由于社会发展变迁之故,他们逐渐集中居住于阳江市区与阳春市区两岸船上,并且在岸边形成一些聚居点。

      疍民没有土地,世代以渔业为生,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渐转向水上运输业。然八十年代陆路交通发展迅速,致使水运业难以维生。由是,疍民开始集中到城市码头一带,寻求新的谋生方式。
阳春疍民共有约4000户12,000人。此前,部分人自主上岸经商或是从事其它行业,2003年当地政府为开发河两岸而实施“一河两岸”工程,决定分三批把疍民全部搬迁上岸。当年搬迁第一批一百余户;第二批将于今年底搬迁;而最后一批计划于明年内搬完。
 
      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开发商找到了很好的契机与理由——“一河两岸”工程。他们在这里筑大堤,他们在这里填土……而因疍民船缺乏防洪防火能力,且同时水上谋生的职业已日渐式微,因而让疍民搬迁上岸,似乎是三赢的举措。

      垂直的大堤、高耸的钢筋以及大面积填的平地,令尚栖船上的疍民与岸上形成一道屏障。于政府而言,疍民很快就要搬迁上岸了,而为了当地形象与经济发展,“一河两岸”工程建大堤乃势在必行。
 
      在漫长的历史中,疍民在岸上形成一些聚居地。在行政上,尽管他们居住在市区里的岸边,但他们并不属于城镇居民,甚至连农民也不是。他们没有土地,仅部分人能分到宅基地。从早期的“水上公社”到后来的“水上合作联社”,到如今的“水上联营公司”,他们一直是独立的一个镇级行政单位。

      常常,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想起这船上的主人——秀敏的一家(包括我只看到照片不见其人的秀敏爸爸),看着这照片中他们的眼神,我内心中总是涌起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这条船是这一带我所见到生活条件最差的一家,矮且小,采光通风差且全船被烟熏黑。全家人的收入基本只靠爸爸在糖水店打开的450元收入,妈妈失业,姐姐秀敏和弟弟修齐上小学。为了省点开支,他们还选择了比水上小学还便宜的另外一家小学读书。妈妈偶尔会接些加工活回来做,安装一种装饰小灯泡,全天工作每天可以装两包,每包挣0.7元加工费。生活如此拮据,妈妈比较沉默寡言,而小朋友们在生人面前比较害羞,可熟悉了以后,姐弟俩却时常在我DV镜头前呼叫跳舞打功夫。每次拍照,他们总是坐的正儿八经。然而每张照片中他们的眼神,总是把我的心压的很沉,很沉。

      关于这张图,我想其实文字是不需要的,需要的,是和他们的眼神对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