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老外的昆明“环保”故事
2006-11-19

包德恩的咖啡厅致邻居的一封信

东碧组团9栋4单元的住户朋友们:

     我昆明市晨星茶饮有限公司一分店——国际咖啡屋即将开业。为了让你们放心,给你们提供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我公司特向你们作出以下承诺,并请你们签字表示支持。

 一、我们遵守以下营业时间,并以公告牌告示顾客:

   星期一:关门

   星期二至星期五:上午8:00至晚上9:00(晚上8:30后停止食物供应)

    星期六:中午10:00至晚上9:00

    星期日:中午12:00至下午4:00

     二、我咖啡屋禁止麻将和酒水。

     我们一定会为你们提供一个好的休息场所,欢迎你们随时来品尝异国风味以及咖啡茶点。

 特此承诺

 总经理:包德恩(Etienne Basson)

  副总经理:马天恩

  昆明晨星茶饮有限公司

     紧随其后的是两列长长的表示同意的签名。将这封“信”摆在桌上后,39岁的包德恩紧盯着邻居李先生的脸。身着一身土黄色休闲牛仔服的包德恩,坐在咖啡厅的椅子上,看着对面。

     这位已在昆明白马小区居住了10个年头的老外,是个超级中国通、昆明通,在此之前,他甚至还熟练地用夹杂着昆明话的汉语与邻居交流,但在此刻,他神情略带紧张,甚至还夹杂着些许不安,希望能从邻居的表情里看出玄机,猜出他每一个表情里隐藏的含义。

     在他面前坐着的,是之前一直反对他开“餐厅”的邻居李先生。在包德恩心中,他还从来没有如此紧张过——面前的李先生正在仔细地研究这份看起来更像是保证书的“信”。可能的话,他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自己从兴奋的巅峰跌回失望的谷底。

     与众多邻居一样,李先生非常认真地读着这封信,他也不太清楚自己所做的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这封信毕竟是自己与包德恩、西山区环保局交涉后得到的结果。

      终于,李先生看完了这封“保证书”,包德恩紧张的心情升至最高点,但邻居似乎并没有因为他的期待而表示同意,李先生的脸上几乎没有表情,没有说可以也没有说不可以,更没有签字:“先看看你能不能做到再说。”即使如此,包德恩依然兴奋,在学习中国文化多年的他看来,邻居这是在默许。经过多次与邻居的协商、交谈,自己的咖啡厅应该能够营业了。 

     咖啡厅带来的环保故事

      包德恩是Etienne Basson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24岁前他在战火遍地的非洲国家纳米比亚长大,随后就来到了中国台湾,在台湾用5年时间赚取了第一桶金之后,包德恩来到了云南昆明。

     “中国大陆非常好,政府好、人民好、自然风光也很好。”一激动,包德恩就不大会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情,“来到昆明就得要遵纪守法,更要保护好这里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最重要,所以有矛盾就要随时解决。”——从小就历经磨难的包德恩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的道理,更懂得远亲不如近邻的中国古谚。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包德恩的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大。他除了经营这家咖啡厅外,还有一间晨星茶室,并购买了三处房产。同时他还在酝酿与朋友一起将中国的商品出口至国外。今年,他将自己的国籍由纳米比亚改为了南非。“由于纳米比亚每5年就得回去签证,而南非是10年,我耗不起。”包德恩说。时间似乎已经成为这个老外最大的敌人:“另一方面,南非在中国的外交使馆比较多,可以随时办签证,不像纳米比亚在中国只在北京设立一个大使馆。”

     随着生意不断扩大,再加上包德恩近20年的中国生活,来包德恩家里的老外也越来越多,朋友也越来越多。“大家都是朋友,你帮我,我帮你,才能做成事。西方有句话叫五根手指头捏成拳头才有力量,中国也说团结就是力量。”于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环境与朋友沟通,同时也为了提升小区里的气氛,老包准备在小区内开一间咖啡馆。

     2004年下半年,包德恩将朋友转手的居民楼附近的空地准备改建成一间咖啡厅,作为大家休息放松的地方,不料在请人对咖啡厅进行装修时影响了邻居的休息,邻居李先生对此表示了反对。

     对于李先生来说,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咖啡厅可能带来噪音污染。已经接近退休年龄并且心脏不太好的李先生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较高,这也是他当初选择安静的白马碧园的原因之一。而居民住宅区内茶室、餐厅对于居民住户的噪声、油烟影响,李先生早有耳闻。

     当时负责接待与处理此事的是西山区环保局办公室人员李祜,她表示:“李先生本身是一名律师,自己很懂法律。他直接拿出了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昆明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昆明市人民政府第46号令)表示反对,他表示,其中第六条规定,居民住宅楼内严禁新办餐饮业。李先生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老外对此也很重视,直接找到我们了解相关情况,那段时间到局里来找过我们三四次。”

     据一名西山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称,这个问题让环保局也很头疼,因为问题的争论点在于咖啡店的建设地点是否属于“居民住宅楼内”。“李先生认为,购房时开发商将空地的使用权出让给了住户,那么空地应该属于居民住宅楼;而包先生则表示从房屋的机构上看,该片空地显然又不在居民楼内。如果是老外开的咖啡厅很清楚地被界定属于居民楼内,我们当然能直接答复不允许开。”“我们局长对此也很重视,还到了现场倾听了双方的理由。”该工作人员又说,“这就是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了,关键是如何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李祜表示,对于此事,环保局也没有硬性裁决谁是谁非。而是一面向上级部门请示“居民住宅楼内”的法律涵义,另一面也要求咖啡厅负责人向附近居民多沟通,特别是尽量与李先生沟通,看能不能寻求他的支持和谅解,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如果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居民都认可的话,咖啡厅可以先进行试运营,并由环保部门随时进行噪音监测,一旦超标,我们也不允许咖啡厅继续营业。”

      包德恩也认为:“我们肯定会密切配合小区的环保工作。从法律上说,我的咖啡厅肯定是合法的。因为昆明市人民政府第46号令第七条有个规定,在居民小区新办餐饮业项目,建设单位在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当征求居民小区管理部门的意见,而我们居民小区管理部门也同意了这个建设项目。不过为了不扰民,也为了搞好邻里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注意与邻居间的沟通,并尽力避免噪音与其他相关污染,为小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这样的情形下,包德恩与当初反对他开咖啡厅的李先生进行了多次沟通,随后,包德恩就写出了这封“致邻居的一封信”。

      拿着这份“保证书”,包德恩开始去征求邻居的意见。他直接跑上了6楼,按响了603室的门铃,他的第一个“顾客”是包晓钟,有点愕然的包晓钟听完来意,再看看保证书,包晓钟在上面表示了同意并签了字。

     “主要看他是个老外,在中国肯定不容易,再说一个老外亲自来征求我们的意见,哪能不给面子呢?加上这份保证书,我们也放心。”201住户韦永振一家说出了全单元居民的心里话,“而且我们想咖啡厅内应该都是文化人,应该不会大声吵闹从而打扰我们。”

     也有部分住户直接签上了“非常同意”,并对这个建设项目表示肯定。一位前来消费的小区居民表示:“咖啡厅里有两个大书架,上面绝大部分都是英文书,来的也都是些老外,我们也能学点外语吧?肯定能够提升我们小区的文化氛围。”

     最终,在有可能受影响的两个单元居民楼42户居民中,有36户表示同意或者非常同意并签署了自己的名字,有5户居民在包德恩调查时没有人在家,最终就剩下隔壁李先生一户,也是可能受影响最大的一户。

     与此同时,包德恩也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对咖啡厅做了相应的改变。例如为了不打扰邻居,包德恩将原来计划的露天咖啡厅加盖了顶棚,改为封闭式咖啡屋,建筑选材还专门是吸收音波的材料;将咖啡厅内的音乐声音调得更小;提早咖啡厅打烊时间;工作人员在顾客大声喧哗时必须制止等。

     这些做法也被邻居们所认同,李先生也没有强硬地再表示反对,而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沉默,既不反对,也不赞同。但在包德恩看来,邻居已经表示了同意,也就是默许。他认为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结果:“我是最早搬进来的住户,比谁都希望保护这片小区里的环境,做到不扰民、不污染,平时大家对我的看法也不错,而我对咖啡厅的改造也加深了邻居对我的印象分,应该说,挺值。”

     多赢的结果

     在征得了邻居同意之后,咖啡厅的环保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执行。通过几次突击检查之后,检查人员并没有发现噪音与其他污染物超标,也对包德恩开了绿灯。半年之后,包德恩拿到了自己的营业执照。如今的小区一如从前,十分安静,居民对此也比较满意,韦永振女儿表示:“还行,承诺基本都做到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现在到了夏天,大家都喜欢将窗户打开透气,外面一点咳嗽声都听得清楚,咖啡屋需要更加注意。”包德恩也连声称是,接受了邻居们的意见。

     连之前与包德恩“不和”的李先生现在对他也是比较满意,几次买菜回来遇见包德恩也不再像之前那么沉默,而是与他有说有笑,李先生还对包德恩表示,自己也快退休了,退休后也准备到处转转,太吵的地方肯定不适合自己,咖啡厅说不定还很对自己的胃口。

      开业一年多以来,晨星咖啡屋没有收到一份口头或是书面投诉,包德恩也与邻居们相安无事。居民满意,包德恩满意,环保局也对此表示了满意。

      昆明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何兴民表示,这样造成的一个共赢局面,应该来说是比较满意的,是一件好事。公众参与环保,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公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能够帮助政府实现科学决策,避免决策者因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决策失误,而这样的多赢局面是再好也不过的了。

      一位环保界人士表示,这样的群众听证制度很好,西山区环保局的做法值得称道,而老外的以“邻(居)”为本的行为也让人赞赏。实际上在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项目的环保行政许可审批中,公众调查是必须要求的一项工作,但是在审批实践中,如何采用公众调查的结果在法律上还没有一个界定的标准。例如99%的人赞成与1%的人反对,环保局究竟采取的是支持99%的居民呢还是支持1%的居民?这个问题还值得探讨。

      另一方面,业内人士对白马小区内的处理表示赞誉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我国整体环境保护的忧虑:“我国公众环保参与的程度还很低,这也是导致环境得不到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隔壁住的李先生不是一名律师呢,他不懂法律怎么办?如果不是这个老外开的咖啡厅呢,换作是另一个人开的店,是不是会得到这样人性化的处理与良好的结果?再或者,如果环保部门对此事不大重视,结果又会是怎么样?”

     假设的事情没有答案。但何兴民的话还是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怎样,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事情来告诉大家,环保工作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的,并不能单单依靠政府机构于环保部门就能解决,我们必须要自觉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更好的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