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农民告诉记者,如今口袋鼓了,房子宽敞了,但村中的环境却少有人管。不少农民认为,要提高生活质量,一味追求收入而不顾环境的生产方式应该改变。他们希望彻底治理“垃圾里的村庄”,还昔日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
河水: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
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港镇,街道宽敞,小车奔流,工厂密布,已分不出是城市还是农村。在八里桥村口,50多岁的村民乔桂凤正在一方池塘边洗衣服。池塘不大,半亩左右。水草已占据了池塘的一大半,水面上还漂浮着一些垃圾。乔桂凤一边清洗衣服,一边用手“驱赶”着漂来的杂物。
村民们告诉记者,近十多年来,农村的水环境特别是中小沟河、池塘,变化很大。有些村民唱起了段子: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则是生态破坏。村民说,在这些污染中首要是工业污染。
肥料:“庄稼一支花”变成污染源
一大堆垃圾就堆放在村头路边,10米远处就是漂亮的农家小院和两层小楼,这是在宜兴市周铁镇陈桥村看到的情景。垃圾堆旁“文彬摩托车行”附近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周铁镇到处都是化工厂,到处都是垃圾,这里还算干净的。周铁镇的中和村附近的几条河里都长满了杂草,河水像盖了一层盖子,由于长期无人清理,水越来越少,河越来越脏。
在扬州市下辖的江都市周西镇楼庄村,村民田志高家的猪圈就在水塘边,水塘连着村中的一条河。猪粪先被排入水塘里,再经雨水一冲即流入河中。老田说,河里的水已多年不用了,村里的人要么吃井水,要么吃自来水。他说,10多年前河水可清了,那时一到冬天农闲时候,村里的壮劳力就下河把淤泥搞上岸再和些青草,经过一个冬天发酵,就成了很好的当家肥。但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了,河里的淤泥就没有人清理了。
环境:建设新农村不该被遗忘
扬州市邗江区委农工部一位干部说,现在,费工费时的农活,如农家肥、运秸秆,挖河泥、除草等基本没人干,出现了“家家户户忙挣钱,不问怎么种好田”的局面。一些新的耕作方式对农业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耕作机械和耕作技术不配套,秸秆难以就地还田,农民便将秸秆付之一炬,有的甚至直接将其推入河里,河塘成了“天然垃圾场”。传统农业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被高投入、高污染所替代,许多能源、肥源变成污染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村环境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目前,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一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基本是空白。10多年来,农村环保除各种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有少量投入外,面上工作几乎无资金投入。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号召力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出现农村公共环境无人管、管不了的现象。县乡政府部门普遍感到农村环境管理难度很大。
江苏省农林厅环保专家周荣荣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让垃圾远离村庄。作为地方政府应该转变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地把工作方针转到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