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我国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则有157起。
海面大面积赤潮
渤海湾出现大规模赤潮
10月末,渤海湾天津、黄骅附近海域出现大规模赤潮,经鉴定,其生物种类为球形棕囊藻。据有关专家介绍,渤海海域在目前这个季节发生棕囊藻赤潮在近年尚属首次。这次赤潮给河北黄骅沿海渔村的渔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渔民近海捕捞基本停止,在沿海滩涂养殖的虾蟹等也大批死亡。据了解,这次赤潮发生一方面是因为海水富营养化,另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天气情况特殊,气温、水温均较往年偏高。随着天气转冷,赤潮将逐渐消失。>>>>>>阅读全文
黄海海州湾海域发生赤潮
赤潮是什麽?
赤潮又称红潮或有害藻水华,通常是指海洋微藻、细菌和原生动物在海水中过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变色的一种现象。
赤潮是红色的吗?
发生赤潮时,海水除了会变成红色,还能变成桔红色、黄色、绿色、褐色等。
赤潮有害吗?
赤潮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圣经中已有记载,相当一部分赤潮是无害的,它们自生自灭,然而,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发生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破坏了渔业资源和海产养殖业,赤潮毒素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赤潮的主要危害形式有哪些?
有些赤潮藻能产生毒素,毒素在贝类和鱼体内累积,人食用时中毒,严重的能导致死亡;还有些赤潮藻对人类不构成威胁,但能产生毒素危害鱼类等海洋生物;另外一些赤潮藻虽然无毒,但能对鱼鳃造成堵塞或机械损伤,还可能由于死亡时大量耗氧而使鱼窒息。
赤潮为什麽越来越频繁?
首先是由于人们的对赤潮的意识增强,更加关注这个海洋环境问题,再者世界航运的不断发达,促进了赤潮藻种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沿海富营养化加剧,为赤潮发生提供了条件。 >>>>>>阅读全文
1998年中国渤海发生大面积赤潮
1998年9月,中国渤海锦州湾海域风和日丽,虽已入秋,夏天的余温却还未从海水中散尽。海面上空,一架“中国海监”的飞机盘旋着,在执行巡航任务。飞机在掠过锦州湾东部海域上空时,飞行员发现有一大片海水在阳光下泛着褐红色,犹如番茄汤一般。这就是赤潮现象。这一大片褐红色的赤潮海域有3000平方公里之大,是自1933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赤潮以来面积最大的一次 。
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使海水颜色发生变化,显现红色、黄色或褐色,因此称为赤潮。
赤潮的生成离不开环境因素,除了需要稳定的海水水体、适宜的水温(14-28℃)和盐度(17—34%)以外,水体的富营养化——丰富的营养盐、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也是赤潮生成的关键因素。海水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放的废水、污水和废物污染造成的。由于海洋位于地球的最低位置,所以来自陆地各处的所有废物最终都要汇聚到海洋中来。含有大量含磷洗衣粉、洗涤剂的生活废水以及各种工业、农业排放的废水排人江河后最后进入大海,就会给海水的富营养化创造条件。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的情况下,海水的富营养化就会使赤潮生物(藻类等)迅速繁殖,海洋环境恶化,形成赤潮。>>>>>>阅读全文
大面积赤潮袭击黄骅沿海“海里漂满红乎乎的颗粒,浓得像小米粥一样,渔网的网眼被糊死,又粘又滑,根本无法使用。”11月9日,黄骅市南排河镇岐口村渔民韩宝金无奈地说。目前虽说正是捕捞季节,但因黄骅近海出现大面积悬浮颗粒,沿海渔村数百条从事近海捕捞的渔船因打不上鱼来,只好停在港口里。
神秘颗粒令养殖户蒙灾
提起突然袭来的漂浮物,在沿海滩涂从事虾蟹养殖的岐口村村民张德洪欲哭无泪。他的蟹池在扬水时混进大量的神秘颗粒,粘稠的颗粒使虾蟹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张德洪讲,他和同伴承包的蟹池今年的损失估计在70%以上,大约有20万元。
今年8月份,张德洪就开始发现,滩涂上的海汊里浮游着一些微红色浮游生物,当时他也没当回事。到了9月份,浮游颗粒越来越大,颜色也越来越红。给蟹池扬水后,池水里到处都是这种红色的颗粒,脱壳后的螃蟹纷纷死去,漂到岸边。初步估计,是因为这些浮游颗粒的大量繁殖,造成蟹池内严重缺氧,导致虾蟹死亡。>>>>>>阅读全文
原辰佳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