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污水排入淮河 各地污水处理厂却打折运营
2006-11-07

  进入汛期以来,淮河流域连降暴雨。当上游开始考虑泄洪时,下游却再次为淮河“泄洪即泄污”的难题担忧,这个难题已困扰淮河下游沿岸居民数年:为什么上游沿岸各城市都建有投资亿元的污水处理厂,但汛期一到仍是“泄洪即泄污”?

  省环保局有关人士对此痛心疾首:当年一些城市为了完成国家的硬性指标,盲目向国家伸手要钱圈地建厂,而原本和污水处理厂同属一个工程的城市管网建设,却由于这些城市拿不出配套资金而不得不放弃,从而造成了目前“有马没鞍”的怪现象……

  淮河“泄洪即泄污”上游治污能力遭质疑

  7月12日,淮河干流一股洪峰通过我省息县水文站后,向安徽阜南县王家坝推进,王家坝及以下河段水位持续上涨。洪峰于7月13日凌晨到达王家坝时水位达到29.3米,超警戒水位1.8米。

  由于近期淮河中上游部分省市仍将有大范围降雨,淮河干流和其主要支流仍不排除有第二次洪峰到来的可能,而且到来的洪峰很有可能更加凶险。素有“淮河第一坝”的王家坝是淮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标志之一,除了汛期行洪的作用,它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蓄水。

  根据安徽当地媒体的报道,自上游奔腾而来的洪水携带着大量褐色污水团。污水团面积大时达到几公里,同时还夹带着为数不少的死鱼烂蟹。上海一家媒体对此形容是“满河黯黑,怪味熏天,伏尸百万(鱼蟹)”。严重的污染现状使得下游省份对王家坝是否及时开闸泄洪提出严重质疑。

  安徽某县水文监测中心还列出了污染的指数和原因:6月29日~7月1日,蚌埠闸水质自动监测站每2小时对水质监测一次,结果表明,由于涡河(淮河主要支流)和淮河上游开闸,对淮河干流水质造成了一定影响。预计淮河水质将有一定下滑,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产生较大影响……

  其实淮河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后,几乎每年到汛期都有污染事故发生。其中较为严重的重大污染事故有:1989年,1.1亿立方米的污水经蚌埠闸下泄,形成60公里污水带,江苏省淮阴市经济损失1250万元;1994年,发生震动全国的“7·23”特大污染事故,55天里污染农田5000余亩,经济损失1.7亿元;2001年,淮河上游1.44亿立方米污水形成20余公里污水带;2002年,1.3亿立方米污水下泄,使得龙虾之乡的江苏盱眙受污染的水面达到5.3余亩;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形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如同巨大的黑蘑菇,从上游奔腾而下,横扫千里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33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

  在分析以上污染事故原因时,淮河下游江苏省一位人大代表发出质疑:国家从1997年开始,先后投入600亿元用于淮河

  治理,其中仅对淮河中上游城市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经费就不下百亿元;而每到汛期从淮河上游下泄的污水团面积却连年加大,这些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究竟怎么了?

  污水处理厂”吃不饱”23万吨污水排入淮河

  在我省开封市的出境河流中,涡河是承载该市生活污水的一条主要河流,它也是淮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开封虽然紧邻黄河,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黄河海拔比开封高出十几米),它处于淮河上游流域。

  据了解,承担开封市城市污水排泄的主要有7条城市河流,分别是惠济河、黄汴河、东护城河、药厂河、马家河、东郊沟、涡河。这些呈网状的河流接纳着该市每天23万吨的生活和生产污水,并且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上述7条城市河流。在距开封东侧几公里外,7条河流的污水都并入惠济河,最后与上游其他城市排放的大量城市污水一起在安徽境内排入淮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开封市西经济开发区(又称开封西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新型城区,目前约有15万~20万常住人口,约占该市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社会发展,该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由于建设之初缺乏前瞻意识,城市基础建设同样缺乏统一性和合理性。目前仅新城区每天就有4.5万吨以上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进入惠济河河道,并最终汇入淮河。

  7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占地140余亩、投资1.1亿元建成的开封市污水净化中心(即开封市污水处理厂)。记者注意到,这个设计能力为日处理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仅启动了一台机组、动用了厂西侧一排污水处理所必需的氧化沟。而厂东侧一排气势恢弘的污水处理氧化沟,则处于干涸状态;从高处俯瞰,可以清晰地看见该厂东侧的处理设备已经长年没有启用,氧化沟内还长满了青苔和一些低矮的植物;氧化沟上方的一些铁制操作设备甚至已经锈迹斑斑!

  开封市污水处理厂的李厂长告诉记者说,该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全部是进口设备,处理工艺非常先进,该厂处理的水可以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当记者问及厂区东侧的污水处理设备近乎荒废的原因时,李厂长无奈地摇了摇头说:“我们的日处理能力是8万吨,二期建成可以达到12万吨以上;但是目前能流到我们厂的污水还不到2万吨。也就是说,污水处理厂处于严重的‘吃不饱’状态,这种状态从厂子建成到现在已经有3年多了……”

  开封市公用事业局计划财务科户兴华科长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开封已经兴建的污水处理厂是几年前市政府用国债和一部分其他资金经过两年多时间修建的,建设之初的设想是满足开封西区的污水处理需要。西区的日排城市污水总量在6万吨左右,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已经考虑到西区面积扩展所带来的污水处理压力。但是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由于城市管网建设的不配套和不科学,导致城市污水根本无法顺利并入污水处理厂管道,形成了现在的尴尬局面。

  污水处理厂先行一步城市管网配套停步不前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管网建设本应该是一个工程的两个部分,不应该出现“有马没鞍”的现象;从资金的组成来看,投资也只应存在出资方的区别,不应有资金断裂的现象。那么,原本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同属一个工程的管网建设,为什么会“按兵不动”呢?

  据记者了解,1997年经过对淮河严重污染形势的反复论证后,国家环保总局向淮河流域的各城市下达了整改令。其中,必须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成为整改令的核心内容。

  为了把淮河水彻底变清,国家发行了巨额国债,用于地方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经济支持。在国家强有力的经济支援下,仅仅几年间,我省的所有城市都投资亿元以上兴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

  开封市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是1999年动工,2002年正式投入运营的。和我省的其他城市一样,开封市的这部分资金主要依靠的是巨额国债和银行贷款。就在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同时,由于开封市的自筹资金没有跟上,使得原本应该和污水处理厂同时建设的城市管网只能停步不前。

  开封市公用事业局一位领导针对这种无奈又尴尬的局面,向记者形容说:“一边是‘嗷嗷待哺’的污水处理厂,一边是浊浪滔天的城市污水汇入淮河,对此我们能做的只有一件事:盼钱。”

  财政的公用事业缺口”卡”住城市管网建设

  7月14日,记者来到开封市财政局,想了解一下近几年来城市管网建设上的财政安排。该局办公室高主任获悉记者的来意后,拒绝接受采访:“这个情况我们不掌握。”

  记者几经周折后终于从该市其他市直机关了解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于近几年来该市财政的公用事业缺口很大,所以没有把大量资金安排在城市管网建设方面,同时由于污水处理厂属于国有投资项目,财政还承担着每年200万元以上的巨大还贷压力,所以财政所掌握的污水处理费用也没有全部、直接用于城市管网建设的投资上。

  开封市公用事业局的户兴华科长向记者补充说,市财政在公用事业的投资上还有很多更重要的项目,比如旧城改造等,所以城市管网建设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资金;不过今年市领导对此已经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准备安排出专项资金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

  另据记者了解,开封市目前正在该市东郊修建占地200亩以上,日处理能力在20万吨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根据工程规划,新污水处理厂将于2007年建成使用,届时开封市的城市管网也将全部并入污水处理厂管道。

  ”先上马再找鞍”我省一天损失10多万

  然而,开封市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在修建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就把城市管网建设纳入环保视角、进行同步建设的,在我省并不多见。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网建设是脱钩的两个部分,用环保和公用事业系统内较为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这叫“先上马后找鞍”。

  据记者统计,我省各个地级市和相当一部分县城(县级市)也都投巨资修建了污水处理厂。然而由于城市管网建设无法及时到位,目前我省各地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情况实在不能让人乐观,除郑州、洛阳和漯河的污水处理厂基本上能满负荷运营外,其他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营都未能达到50%。不能全负荷运营,这就意味着治污设备的巨大浪费。

  按照一个污水处理厂投资1亿元人民币的标准和污水处理设备20年的淘汰年限计算,我省每天仅设备折旧就白白扔掉10万元以上!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当年各个地方建设污水处理厂时,基本都是申请的国债和银行贷款,所以每年污水处理厂还要承担着巨额的还贷压力。

  我省目前所有的污水处理厂都是国家投资的大型企业,所以实际的还款压力在地方财政。换句话说,政府每年都在背着沉重的包袱,为当年的决策买单。

  进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污水处理厂亟待企业化

  7月12日下午,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处长马新春接受了记者采访。谈到存在各地的管网不配套而造成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等问题,马处长显得有些愤怒,他说:“一些地方的领导怎么不想一想,只买马不配鞍怎么能上马?国家当年有了硬性要求,他们就向国家伸手要国债,当时地方也表示可以跟上配套资金、能够完成国家的硬性要求。而国家的钱给了,地方的资金又拿不出,怎么办?”

  最后,马处长重申了国家在解决这个矛盾时的政策:污水处理厂进行企业化经营,进行体制改革是目前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实际上国家对污水处理费用的征收是很灵活的,体制改革后,经营方也是有利可图的,让各地财政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不是长远之计,城市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原本就应该是一体的系统工程,有了体制的灵活,一切问题都会得到很好处理。

来源:大河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