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 再现古蜀国文明[组图]
2006-11-03

金沙遗址 再现古蜀文明

        一处房地产项目的建筑工地,意外地成为震惊世界的考古遗址;不断向上空寻求未来生存空间的城市,转向地下挖掘它自身的远古记忆,这就是位于成都西郊的金沙遗址,它的发现使成都建城史向前推进了700年,同时也改写了中华文明史…… 

        根据文献记载,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商业街大型船棺葬的发现属于开明蜀国统治者的遗存,成为开明蜀国在成都城区的重要标志,金沙遗址的发现所揭示的是过去文献完全没有记载的新的珍贵材料。专家分析说,已出土文物折射出的信息告诉我们,古蜀统治者的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了。

 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遗址之一,它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古蜀文化起源、发展与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是为解开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目前,金沙出土的文物已达1万多件,这只不过是整个遗址中文物的冰山一角,三千多年古蜀神秘文化的面纱将会从此慢慢揭开。

        金沙遗址的年代大约是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也就是距今大约三千多年前。金沙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是一处地势平坦、河流众多的冲积平原,一条叫磨底河的小河由西向东流过,把遗址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最初发现象牙和玉器残片的区域就在磨底河南岸的金沙村,在这个区域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区,发现了一些房屋、陶窑、灰坑和墓葬遗址,被判定是生活区和小型墓葬区。而位于磨底河北岸的黄忠村遗址,很有可能属于宫殿区。 

 远古卜甲一个未完成的预言

        早在商朝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将文字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这种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后来被人们奉为圭臬,从它延伸出的大篆、小篆、金文、隶书、草书、行书完整地勾勒出了中国文字的骨架。 

        在同时期的古蜀金沙,龟甲也被运用于祭祀和占卜,作为统治者预测国运、决定战争或者和平的神物。2001年,考古学家一下子就在金沙发现了19块卜甲,这些卜甲,有的是龟腹甲,另外一些则是龟壳,上面都有烫烧后戳成的小孔,这些小孔和古蜀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些看似简单的卜甲曾经决定了古蜀国的走向,它们或决定着战争,或决定着媾和,或决定着迁徙,或决定着修筑。考古学家认为,远古时期,巫师们掌管着这些卜甲,他们占卜的时候,用烧红的金属棒在龟壳上烫烧,根据烫烧后的小孔边缘的裂痕确认未来的凶吉。然而,考古学家在金沙遗址却始终没有找到用来烫烧卜甲的金属棒,作为祭祀和占卜的一部分,这些金属棒似乎被金沙人严严实实地藏了起来。 

        卜甲的大小似乎直接和统治者的地位有关,在这些卜甲中,有一块长59厘米的龟腹卜甲,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远古卜甲,考古学家证实,这块卜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属于神圣的蜀王。为什么最大的卜甲会出现在古蜀?它属于哪位蜀王?又决定了古蜀国哪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些谜团隐藏在古老的时间背后,然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古蜀人遥远的预言,显然还没有结束。 

绝无仅有的象牙数量

 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完整的未加工象牙有80余根,而金沙遗址出土的有1000余根象牙,在世界范围内,一个遗址出土这么多象牙,到目前为止是绝无仅有的。金沙出土的这些象牙尺寸都很大,明显大于中国境内乃至亚洲境内现存象牙的尺寸。 

        从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来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的中原地区还有大象,甲骨文里就有商王捕象的记录,殷墟考古也发现了一些象的骨头。因此,地理位置靠南的四川,有大量的象群出没,是不奇怪的。 

        根据考古发现所积累的信息,人们似乎可以想像出三千多年前四川盆地古代先民的生活环境。到处是茂密的森林,成群的动物生活其间,其中一些凶猛的动物,例如老虎和大象。大型动物是原始人类敬畏的对象,杀死一头大象一定是众人合作的结果,捕获大象的日子也许就是一个节日,人们将象牙献给国王,当作祭祀品或者装饰品。 

        不过,打猎已经不是这个原始民族主要的生存方式了,考古发现表明,金沙先民懂得如何生产粮食,他们处于先进的农耕文明状态。2002年在金沙遗址发现的这件物品,让很多人吃惊。它的形状很像现代的铲子,用一块整木制成。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农耕用具,叫耜,是用来翻土的,适用于稻作农业。 相对安定的农耕生活使人们有很多的空余时间从事手工业劳动,大量的陶器出现了。而在这些陶器中,很大一部分可以判定为酒具或酒器。酿酒活动的前提是有多余的粮食。因此,专家认为,3000年前的金沙人,应该生活在一种食物充足的状态下。 

 玉琮之王良渚文明的神秘踪影

玉琮王—金沙出土的“玉十节长琮”

        良渚文明,发源于浙江余杭,这个充满了朝气的文明,一直被考古界认为代表着中华文明的黎明时代,它的影响,曾经不止一次地跨越了时间和距离。大约距今4800年左右,良渚文明达到了它的顶点。它以余杭为统治中心,极力向外发散,在现在的江苏江阴、上海福泉山形成了次中心,然而,它的影响到底扩张到了什么地方,却一直是一个谜。

        玉器,是良渚文明的精髓。考古学家证实,良渚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最高峰,它的数量之众多、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世界独占鳌头。良渚文明衰落后,这些玉器四处流散。 

        在距离良渚文明1000年后的金沙遗址中,考古学家找到了1400多件玉器,这些玉器成功地搭建起了金沙文明的祭祀体系。金沙人将自己的祖先和崇拜的神放进这些玉器中,这些玉器凝结着工匠和设计者对神、人及万物的理解,并且,他们似乎还安放了现实和未来并重的朴素理想,这些理想,一直持续到金沙王国的湮没。 

        在这些玉器中,考古学家找到了24个玉琮。在古人眼中,玉琮被认为是沟通天地、人和神的神物,玉琮中间上下相通的圆孔有"贯通天地"的含义,在原始宗教活动中一直被用为法器。玉琮外方内圆,代表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是古人重要的精神"护身符"。在那个年代,古蜀人相信,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地是方的,天是圆的,密密严严地笼罩着大地,因此,他们要做出一个天圆地方的神物出来。这些天地的尽头,似乎就是古蜀人一个个神话般的幻想。 

        在这24件玉琮中,最重的一件达3918克,是迄今为止出土的"玉琮王"。考古学家证实,这件玉琮是遥远的良渚文明的产物,然而,它的精美程度却远远超过了良渚文明的当地水平。这件玉琮如何跨越了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辗转流离来到古蜀金沙? 

        谜团似乎还远远不止这些,在这件玉琮上,考古学家发现了40个人面,这些人面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晚期典型的简化人面纹;奇怪的是,在玉琮的一面,却刻着一个人形符号,这个人形符号在已经出土的良渚玉琮上从没有出现过。 

        这个神秘的人到底是谁?他是本来就出现在良渚玉琮上,还是金沙人在良渚玉琮上灌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玉琮上,这个戴着长长冠饰,神情庄严,双手平举,长袖飘逸,双脚叉开的人似乎是一个正在虔诚祭拜的人,传神地重现了当时的祭祀场面。这个祭祀的人,是金沙人崇拜的祖先,还是带领金沙人祈福驱邪的大巫师? 

玉四节短琮

蛙形金箔和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出土后,考古学家猜想,薄薄的太阳神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只是一个组合图案的一部分,但是,这个神秘拼图究竟是如何构成的,却一直是一个谜。 

        太阳神鸟,一直被考古界认为寄托了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它的里层有一个旋转的火球,象征着太阳,外层等距离分布着四只神鸟,向着同一方向展翅飞翔,线条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动感。考古学家猜测,中间旋转的火球代表着太阳,四只鸟代表一年四季,12道光环代表12个月或者一天之中的十二个时辰。古蜀先民认为太阳具有使万物复苏的超自然力量,于是崇拜太阳。他们认为太阳的运动是靠鸟的飞行完成,因此将鸟和太阳联系在一起。不止是金沙,整个古蜀历史,都狂热地崇拜着太阳,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青铜神树、太阳形青铜器;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国号开明,开明二字,考古学家认为就是"推开窗户看见太阳"的意思,是一个与太阳密切相关的词汇。 

        在古代,太阳被认为是阳性,月亮被认为是阴性,古人认为,阴阳调和,才是万物之本。充满活力的太阳神鸟显然代表了阳性,然而,什么才是对应着太阳神鸟的阴性的象征呢? 

        2001年,在金沙遗址第一次抢救性挖掘中,太阳神鸟、金带、金面具和蛙形金饰、喇叭金饰相继浮出水面。当时,蛙形金饰似乎并没有得到考古学家太多的眼光,一直淹没在太阳神鸟的光芒中。 

        考古学家前后共发现了8个蛙形金箔,其中两个几乎完好无损。金箔成片状,外形如同一个变体的动物形象,从造型和特征看,应该是青蛙或蟾蜍。 

蛙形金箔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传说代表阳性的蟾蜍在月亮中与代表阴性的兔子相斗,这才形成了月亮的阴晴圆缺,金沙遗址的蛙形金饰描绘的动物是青蛙或者蟾蜍,是不是寄托着古蜀人对于月亮的梦想? 

        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中,这些传说无一例外地把月亮与某种生命相互联系。屈原在《天问》中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意思是问月亮,你肚子里养个兔子干什么?《淮南子》中认为,"月中有蟾蜍",又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月色洁白和白兔相类;蟾蜍夜间活动与月亮活动规律相似,所以才有了古人这么多奇妙的想象。 

        带着这样的猜测和比较,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中又发现了一件石蟾蜍。这似乎可以说明,中原地区关于蟾蜍和月亮的传说流传到了古蜀金沙,蛙形金箔正是代表了古蜀人对月亮的崇拜。古蜀人已经掌握着丰富的天文知识,他们用近乎奇怪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于月亮和太阳的崇拜与狂热。 

        在广西出土的一个铜鼓上,鼓面图案中心是十二芒的太阳纹,外圈是一圈美丽的翔鹭纹,最外围是四只立体的蟾蜍和两个骑士。考古学家相信,这个图案跟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和蛙形金饰不无联系,这也揭开了以太阳神鸟为中心的金沙遗址神秘拼图的谜底---太阳神鸟金箔位于中央,周围等距排列4只或更多蛙形金箔;它们镶嵌在某个器物上,更为重要的是,它们镶嵌在古蜀人心中。 

 彩色木雕蜀人心中的神祉 

        考古学家证实,史前的成都平原,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金沙人的很多建筑,就是倚树而建。树木,在金沙人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蜀人砍伐树木用于建筑、战争,甚至祭祀。 

        在金沙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棵古树,它横亘于祭祀坑中,直径2.1米,表面已经石化。这棵古树的历史比金沙遗址还要古老,它生长于距今3500年前,树龄1500年,也就是说,大约3000年前,金沙人发现了这棵已经老去的古树。 

        在川西白玉山岩乡,直到现在,树木与人类的关系依旧密切。湍急的金沙江自北向南流,隔江与西藏相望,在这里,分布着金沙江上游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神秘的戈巴部落就分布在这里,戈巴部落的女人分娩时以牛圈为产房,人死后,部落举行奇特的树葬。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场景,正是古蜀文明跳动的脉搏。 

        2004年112月,金沙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彩色木雕人头像。这尊笑意盈盈的木雕长80多厘米,头部扁而宽,用金粉、朱砂等描成鲜艳的颜色,下面尖而微微弯曲,浅浮雕刻着夸张的五官,凹凸有致,戴有冠饰,发辫清晰可见。考古学家猜测,这根木雕原本应该是插在地上的,它当时正在接受着金沙人的祭拜。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玉琮辗转流落到古蜀金沙,金沙人把它引为国宝,用于重大的祭祀场合。更为重要的是,千年之前,以玉琮为代表的良渚人对古蜀人的祭祀礼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玉琮上的神徽折射出的天神、地祗、祖先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的宗教信仰直接被古蜀人引用进祭祀中。古蜀人为什么会对千年之前的中华文明的祭祀神物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这似乎可以构成一个假设:古蜀人与良渚文明有某种渊源,或许,古蜀人就是良渚文明的一支。

        金沙遗址出土的5000多件玉器中,很多造型都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的影子,甚至连加工工艺都十分相似。金沙遗址发现了十件玉琮,其中有的和良渚玉琮如出一辙,很有可能就是来源于良渚地区。但是,金沙遗址的历史年代比良渚文化晚1000多年,因此,即使对当年的金沙人来说,这些玉琮也可以算是一件年代久远的古董了。 

        良渚文化是指距今5000年左右浙江、江苏环太湖一带的水稻文明,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是玉器,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而良渚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最精美的玉器是玉琮,琮体有圆筒柱状和内圆外方形柱状两种,中间是一个孔,琮体分为多节。每件琮上都雕有神人兽面像。 

        当时的古人赋予了玉特殊的宗教含义,在周礼上面记载道,古人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也就是说玉器的用途很广,天地四方的祭拜都会用到它们。《周礼》记载的六种祭祀的玉器中,金沙就发现了五种。金沙玉器绝大多数都是用于祭祀的宗教活动用品,或者是特殊礼仪中王权的象征,看来当年金沙人对玉相当崇尚和尊重。而崇玉是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一大特点,这说明金沙文化和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这件彩色木雕到底是谁?他是古蜀人心目中的神还是当时的蜀王。考古学家证实,这件彩色木雕在国内岁数最大,它已经随着金沙遗址,浓妆艳抹了3000年。成都市博物院院长王毅说,木雕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长"得颇有几分神似,这似乎可以说明三星堆与金沙之间的渊源。金沙时代的人们用什么办法让木雕人在地下历经3000年而不朽?这件木雕的用途又是什么?因为这件神秘的木雕,扑朔迷离的金沙遗址又增添了一个未解之谜。

金沙遗址考古再获重大发现

        金沙遗址出土的两件商代石磬,右面一件长达1.1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商代石磬。
 
        2006年6月10日开始的成都金沙遗址考古发掘再获重大发现,当天已出土珍贵文物130多件,其中包括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商代石磬、肩扛象牙跪坐人像图案的玉璋、鸟首鱼身纹金带等。这次保护性考古发掘是2006年发现金沙遗址以来所进行的第六次考古发掘,在金沙遗址祭祀区的4个地点同时展开。

        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介绍,此次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在祭祀区北部发掘出两件形制巨大的石磬,其中一件长达1.1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商代石磬。王毅说,石磬是古蜀王在祭祀时用来演奏的乐器,这种乐器在四川地区属首次发现。另一件重要的出土文物是平行四边形玉璋,长0.35米、宽0.05米,上面刻有四个对称的肩扛象牙跪坐人像。王毅说,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再次出土刻有肩扛象牙跪坐人像图案的玉璋,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金沙人当时是如何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 

        在祭祀区南部一处0.5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专家发掘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及大象臼齿等小型器物。考古专家还对2001年发现的象牙坑进行了察看。这个象牙坑内共有8层100余根象牙,这次打开发现象牙保护情况良好。金沙遗址祭祀区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区域,是解开金沙王国秘密的关键。有关部门已在祭祀区之上建设了一个近8000平方米的遗迹馆,祭祀区的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考古发掘也可以不间断地进行。 

金沙与三星堆一脉相承

        20世纪80年代,在距金沙村6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里出土了1700多件风格特异的文物。人们惊异地发现,曾有一支神秘的种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三星堆挖掘出的青铜雕像和面具是中国考古界独一无二的文物。中国中原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形象稳重庄严,很少有雕像和面具。三星堆的青铜器造型更接近西亚文化,有人因此怀疑三星堆文明是从西部迁徙来的。但考古学家否定了这种猜测,认为三星堆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四川古文明。 

        可是,考古证据显示,三星堆文明在突然之间就消失了。它似乎没有来源,也没有去向,让人感到无比的神秘和不可思议。有人说,是外族的入侵毁灭了三星堆,也有人认为是肆虐的洪水逼迫三星堆居民举国外迁,但所有说法都没有证据。多少年来,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三星堆的去向。 

金沙青铜小立人

        金沙遗址一发现,专家们就意识到,它和三星堆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金沙遗址的考古年代比三星堆晚大约500年左右,时间顺序上这种衔接显得顺理成章。这个19.6厘米高的青铜小立人是金沙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而当年在三星堆出土过一个高达2米多的青铜大立人。虽然高矮差别悬殊,但它们的造型极其相似,同样的长衣,同样的姿态,空空的手中似乎握着什么东西。仅仅这两个青铜立人,就足以说明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之间的深厚渊源。人们因此充满期待,在金沙也能发掘出类似三星堆文明的其他青铜器物。 

        但是,直到今天,金沙遗址还没有发现完整的青铜人头、青铜面具和青铜神树。难道青铜立人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吗?考古学家还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在金沙遗址发现了一些青铜神鸟,它们和三星堆神树上的挂件极为相似。 

        当年,三星堆的祭祀坑也让人们迷惑不解。大量的象牙、青铜器堆积在一起,似乎是某种特别的仪式。而出土的文物中,很多都有被灼烧过的痕迹,有些则被人为地破坏过。金沙遗址中的青铜器也一样,很多已经碎裂成残片,难道这是从三星堆继承来的特殊仪式吗?如果金沙真的是三星堆文明的继续,那么,为什么三星堆的人要离开故土,来到金沙呢?在四川民间,从很久以前就流传着一些传说,据说古蜀国曾经出过几位国王,有擅长养蚕的蚕从,化作杜鹃鸟的杜宇,还有一位会治理洪水的鱼凫。曾有人猜测,这几位国王代表了古蜀人的几个图腾阶段。但是这些猜测一直没有找到考古学依据。直到人们细心地观察三星堆和金沙的文物,它们似乎透露出了很多历史的秘密。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

        金沙出土的金带和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面的部分纹饰居然一模一样,都是由人、鸟、鱼和箭组成的图案。民间传说得到了部分印证。大量的鱼和鸟的形象说明古国的人们很有可能经历过鱼鸟图腾的阶段。显然,两个古文明的人们有着类似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念。 

        但是,两件金器之间也有一个让人奇怪的区别,金沙的金带上只有三星堆金杖的一半图案,这说明了什么呢? 

        两个极其相似的青铜立人其实也有些不同。三星堆的大铜立人的发髻是别起来的,而金沙的小铜人梳着辫子。对三星堆的研究显示,凡是头发扎成发髻的,都是身份较高的祭司。人们推测,梳辫子的可能代表着世俗权力的掌控者。这个不起眼的差别,暗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信息。 北大考古文博院副院长孙华说:"我们就怀疑,三星堆这个王国的覆灭,很可能就是由于这个带辫子的和扎发髻的宗教的世俗的他们在权利分配上,发生了问题,最后发生了内部的争斗,争斗就形成了三星堆王国的分裂,其中获得权利最大一部分人,可能就是金沙村这个遗址的主人,他们从带发髻那个人里面得到了宗教权利,并且在三星堆遗址的南面一点,建了新的城市。" 

        金带图案的问题也因此得到了一种解释,由于来到金沙的人只是三星堆居民中的一个种族,所以他们只用了图案的一半。不论这种猜想是否准确,金沙遗址的出土终于解开了一个巨大的疑惑。三星堆文明并没有突然毁灭,至少它的一部分人民转移到了金沙一带,延续着从前的习惯和记忆。这些神秘的先民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智慧和勇气,在刀耕火种的文明初创时代,冲破地理条件的限制,积极地和中原文化乃至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进行交流。

来源:搜狐社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