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制造耸人听闻言论的叶匡政在这乱云飞渡各领风骚三两天的网络时代终于按捺不住寂寞,抛出了《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的口号式文章,且一下子就跃上新浪主页及博客主页,不能不说是叶匡政在这诗歌多事的九月之后的继续炒作。也许考虑到自己的诗人身份,叶不延续韩寒小子关于现代诗没有存在必要的谬论,而是扩而广之,剑指文学大范畴,似乎在给韩寒一个示威:现代诗不存在又怎么样,连文学都死了,何况现代诗?
纳闷的是,我却在这一片充满战斗性革命性的宣言文章里读到了两个字:文学!按照叶式逻辑,文学死了,文本活着,文本就是:一份生动的语文老师的教案、一段鲜活的网络聊天记录、一篇有关婚姻问题的博客短文与回贴、一个情真意切的手机短信等等。我想问的是,这“等等”是否包括叶氏自己这篇拉高嗓门自以为气冲宵汉的“文学死了”一文,叶氏当然会做肯定回答,否则他就自打嘴巴了。不妙的是,我却在这篇讨檄文学并欲置之于死地的文章中读到了两个字:文学!
让我们先来比较文学与文本的异同吧。在我看来,文本涵盖的范畴更大,诚如叶匡政所列举的那写“等等”,确实可以属于文本范畴,而且,法律条文、政府公文等形成文字的东西都可归属到文本这一旗帜下。而文学,是语言活动的产物,是作者经过观察、判断并最终诉诸文字的产物,它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等各种复杂的理念,并运用种种写作手法而成型的。一句话,相对于其他单一解释的文本,文学是活的,每一个作者创造出的文学文本都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在我看来,文学本来就是文本的一种。文本活着,文学就活着。
众所周知,文学有四种大的样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而散文,又包括随笔、杂文、言论等。叶匡政的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归属到“言论”一类,它有观点如“文学死了”,有具体展开,虽然展开得很勉强,但它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文学”。
那么试问,文学何以就死了呢?一个写出了文学作品的人,竟然在自己的作品里宣称文学死了,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滑天下之大稽了吗?
不过,诚如叶文所举,如果那些短信、教案、聊天记录,如果参入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并经由个性化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它们自然也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也欢迎这样鲜活群体的加入。因此,叶的论据并不能支持住他的论点。这是他要遗憾的。
叶关于文学死了的叙述很多,这从他每一段均以“文学死了”来局可以看出,一一对此做出否定太劳民伤财,我只想再举一二进行反驳即可。在第五段,叶从媒介方面来否定文学,认为现在是“一个由网络、电视、手机共同组成的电子媒介时代”,这个时代“转瞬之间就能把我们的观点送到想去的地方,也能在转瞬之间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那么我想问,这里的“观点”和“信息”又是什么,如果它恰好也是“文学”的呢?这不是不可能,网络时代,文学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昨天才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今天我就能从网络上读到他的获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请问,是网络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还是限制扼杀并致死了文学?答案当然是前者。
因此,与叶的指望相反,媒介时代,文学在购买、借阅之外又多了一层走向大众的渠道:网络。这真是令叶大跌眼镜,他所用来致文学于死地的所谓媒介,却原来是文学的同盟军,催促文学传播的步伐走得更快,活得更好更久。
叶文中可以反驳的地方很多,为了给其余爱好文学的方家留下批判余地,本文就不抢尽光芒逐一批驳了。作为熟悉叶的朋友,本人可以透露给大众的一个信息是,大学经济法专业毕业的叶匡政,因为强烈爱好诗歌这一文学而最终弃商从文,当起了杂志和图书编辑,并且引为自豪地写出编出了不少好作品。今天,他突发奇想地抛出关于“文学死了”的梦语,只能说是他文学顽疾的又一次发作:思想太丰富、想象力太发达、一鸣惊人的意念太过猛烈……诸如此类,终于造就出这一篇太过荒诞的文学文本!
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