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学,人类将会怎样?
用文字构成的精神世界,里面盛放着据说是深邃的人性化石。
在一个静态的时空里,塑造深邃的精神雕像,有凝聚人心的作用,那是威权的时代。权力逐级传达,渺小的个体只有依偎在宏大的精神象征跟前,才能熬过漫漫长夜。前喻文化时代,每个人必须通过神圣的精神阶梯,似乎才能获得生存的安宁。内心的安全感,取决于是否融入传统精神共同体。
精神隐藏在印刷品的字里行间,散发迷人的幽光。
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我们知道文字的力量。我们也曾企望借助文字,达成自己的不朽。即使卑琐的人生,也会留下文字的结集,指望遗留的文章构成可以长存于宇宙的自我。经、史、子、集,无数先哲白骨垒成的殿堂,召唤着生活的无能儿或准无能者。我们人生的质量,指向不可靠的未来。谁也没有未来。在当下的窘迫与懦弱,往往借助文字摆脱,甚至获得自尊。文人都是阿Q。
在出生之前和死后“两团永恒的黑暗之间,我生活在明亮的世界里”。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说。在不明亮的世界里,我们生活于时间之外,而妄想让文字在未来闪光。那种冲刺,殉难者的名单越来越长。
写作其实就是解决自己的精神问题,解决了,文字只是一条渡船;否则,文字便成了砒霜。死于方块字的人何其多也!
我们已经不能从文学里获得比新闻更多的东西了。
不夸张地说,一条社会新闻胜过一部收获杂志上刊登的长篇小说。
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