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参加了一项关于“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在密云大城子村调查时,无意中了解到:全村现在成功解决了以前备受困扰的白色污染问题,做到了白色垃圾的集中回收和处理,而且村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非常之高,根本无须强制。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据介绍,由于这里的村民有赶集的传统,导致村里的小商贩很多,他们所用的塑料袋很容易就造成了村里的白色污染,成为困扰大城子的难题。通过借鉴外地经验和自我摸索,村里专门拿出一些钱购置香皂等日用品,来和村民们交上来的白色垃圾进行交换。结果这项措施的出台,迅速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们不但注意收集自家的,在其他地方见到白色垃圾也会积极地捡,甚至在装盛其他生活垃圾时,人们都不再将它们装入塑料袋,而是改用废旧的铁桶等。一种环保生活方式就这样通过经济的手段建立起来。这让我们这些“城里人”感到很是惭愧:我们还在用塑料袋装垃圾,高档小区的垃圾车上白色垃圾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媒体上不时会有某超市推行购物袋收费制度遭遇顾客埋怨的报道……可以说在这方面,市区比不上大城子,而我们也比不上这里的村民。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领导干部对环境的影响力和责任是巨大的。有多少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能像大城子村支书这样,把环保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并认真思考制定人性化的、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且积极地为民众奔走?
近期不断在报章上看到有关部门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举措,比如制定发布绿色GDP核算标准、将环保纳入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环保责任状等等。如果把这些外在的、逐步完善的、对政府官员的约束,视作“环境责任”的底线的话,那么个人自我的约束和使命感则应该是“环境责任”上线,我们渴望看到的是这两条线之间距离的不断拉大,而不是个人对底线的被动适应,甚至长期“倒挂”。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