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吗?
2006-10-30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针对外国媒体“北京是污染之都”的报道,一位环保科学家表示,历史上北京从来不是“污染之都”,现在也不是,将来更不会是。

    我们也不认同“污染之都”这样的结论,即使是不作“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首都,环境质量状况远不及北京”这样的横向对比,看看每日公布的大气质量,看看北京市近年来蓝天数量的持续增加,看看北京市政府对治理大气污染的巨额投入,把“污染之都”的结论强加给北京显然是“夸大其词”。

    但是,我们不认同“污染之都”的说法,并不是说北京市没有污染或者污染很轻。前几天连续3天的重度污染天气,再次让北京人领教了污染的滋味,连环保部门都提醒人们“尽量减少外出”。胡涛也承认:“目前北京的空气质量距国家标准和绿色奥运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容量小,复合型污染特征仍然突出。”

    对于北京目前的污染状况,这位科学家表示,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他说:“每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贫困—不发达—发达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与之相伴的是,这个国家也要经历山清水秀—有一定程度的污染—较严重的污染—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上面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一个“规律”,就是“先污染、后治理”。北京市目前的污染情况,在这样的“规律”之下,似乎也是必然的;推而广之,全国都处在发展时期,那么污染也是必然的。

    历史地看,英美等发达国家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也在不断降低。但是,他们“先污染、后治理”的历程留给我们的到底是“经验”还是教训?我们也必然要走那些发达国家的老路吗?我们能否超越这样的阶段?

    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副主任、知名环境专家贾峰在一次演讲中表示,对中国来说,由于资源供给能力、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自净能力以及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本国情,中国根本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

    “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个逻辑基础是:我们污染虽然严重,但偌大一个中国,怎么说也还能支撑个几十年吧,环境危机肯定不会落在咱们这代人头上。对这样的逻辑,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这是一个缺乏道德的问题,更是一个缺乏常识的问题”,如果现在不抓紧治理污染,环境危机可能在5年10年后就会出现。

    退一步讲,即便是认同“先污染后治理”,污染到什么程度就要治理,不可能有一个明晰的界线。最新统计表明,全国七大水系409个监测断面,劣五类水质占30%,基本丧失使用价值,全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上世纪90年代每年沙化掉一个大县的面积———面临这样的形势,难道我们还不到“后治理”的时候?

    曾经,在片面追求GDP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津津乐道“先污染后治理”,其实质是想延长污染的时间,拖延治理的时机,甚至当成“我污染,你(继任者)治理”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如今,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逐步树立之后,这种逻辑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我们没有必要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必须超越那样的阶段。

    我们坚决反对把北京称为“污染之都”,但也不赞成把所谓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作为为城市污染解脱的理由。城市污染有一些属于发展的必然代价,但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理念的偏差所致。根治污染,正确的理念应先行。

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