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家们警告说,一些绿色环保组织在反对化学污染物运动中“误导”了大众。
专家称,绿色组织是故意在制造恐慌。他们特别批评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的某个活动,其中强调血液、食品和婴儿脐带中都含有化学物质。检测到痕量化学物质并不等于这组人群的健康就受到了威胁。
但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并不赞同科学家们的观点。命名为REACH(注册、评审和核准化学物质)的活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为敦促欧洲立法而开展的,其中一项提议就是监测、中止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他们认为在环境中诸如麝香(香水成分),溴化阻燃剂,二噁英(燃烧过程的副产物)等化学物质都会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健康构成危害,因此需要实行更严格的措施。很多科学家认为控制化学物质的使用和禁止危险化合物很重要,但是利用像REACH这样的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其他绿色组织无非是想制造恐慌来引人注目。
剂量反应:
英国立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环境毒理学教授阿利斯泰尔·黑伊(Alistair Hay)说:“这些测试结果只能说明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存在化学物质。我们应该去尽可能地了解,而不是盲目恐慌。”
很多研究者说,测试中发现的许多化合物浓度极低,十亿分之一甚至是万亿分之一。一些化合物是在高浓度剂量下有毒,但不能就此推测痕量就会有健康威胁。
雷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医疗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毒理学教授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ith) 表示,化合物的剂量大小是考虑毒性的关键因素。
史密斯(Smith)博士说,“任何一个毒理学家都会告诉你,剂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我希望我们根本检测不到这些化合物。但是直接把这解释为毒性,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南开普顿大学(Southampton University)职业与环境健康专业教授大卫·卡根(David Coggon)教授完全同意以上观点,他说:“毒理学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检测暴露途径和暴露浓度。事实上,可检测到的化合物很多,但并不等于他们都有害。”
研究者表示,能够监测到微量的化学物质是因为先进检测设备可以检测到痕量浓度。他们承认许多化学物质的影响还不是很确定,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物质是百分之百安全,也没有任何一种物质会是百分之百危险的。
医疗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人类生殖科学部内分泌干扰物质专家查理·夏比(Richard Sharpe)教授表示,“总的来说,大家不用惊慌。很多化学物质在痕量浓度不会有很大毒性。”
化学物质恐惧症:
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 University)的访问学者约翰·艾姆斯利(John Emsley) 博士认为,“化合物”一词都成了“毒物”的同义词,公众越来越害怕化学污染。他把这称为“化学物质恐惧症”。“大众的恐惧来源于一种看不见的危险,似乎是深藏在外表下的恶毒诱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它能够怎样,处于无法控制的状态。”
世界自然基金会反毒物运动的主席伊丽莎白·莎特·格润 (Elizabeth Salter Green) 说,“我认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活动宗旨是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而某些化合物可破坏未来几代生物的生存能力。我们积极主张的REACH项目的核心是维护、保存未来的人类资源及野生动物,并不是想破坏化学工业的竞争力。”她补充道,她更关心暴露于各种低浓度化学物质交互作用下的健康问题。希望能够有综合多种化合物作用的研究方法出现。“我们把握着警告与忽视之间的尺度,并非要散布恐慌。我们希望英国人正在关注的污染物暴露问题能引起更多关注,呼吁建立完善的法规。”
转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