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绿色时报》9月27日报道,山西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太原市动物园发起“拒食、拒烹、拒售野生动物”签名活动,49名“绿色厨艺大师”高举横幅,倡议“珍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得到了山西省85个县(市)1万多名厨师的热烈响应。
这则报道文字虽短,却意味深长,且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试想,假如把山西的经验推而广之,全国大大小小宾馆饭店的厨师们一律“拒烹”,野生动物不就可高枕无忧、安享太平盛世了吗?这种假设犹如三岁顽童的思想,很幼稚,甚至有些可笑,是骗不过食欲很旺的“社会人”的。窃以为,珍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仅仅依靠厨师的拒烹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
中国人的饮食之道是堪称“文化”的。体现在生活中,无论是厨师还是食客,都愿在菜肴的烹饪和品尝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无论是私人的请托,还是公务活动,都要与餐桌结缘,需要有觥筹交错这么一个程序。在经济困难的时期,鸡呀鱼呀已能安慰食客的舌头了。但在经济条件不错的今天,食客的舌头就越来越难伺侯了。为了实现集体或个人的某种目标,有些地方不惜大肆猎杀野生动物,连国家明令保护的动物也成了某些人的盘中餐。眼下的行情是,吃常见的野猪野兔已不过瘾,最好还要尝尝乌龟、猴脑、穿山甲、猫头鹰、娃娃鱼什么的,只有这样才能显现主人的热情和客人的高贵。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尽管吃野生动物实在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违法行为,无谓杀生,枉费钱财,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染上“非典”一的病毒。说起味道,那些来路不明、未经检疫、不知道死了多久病了几时的东西也乏善可陈。至于营养,难道吃得起这种东西的人还缺乏营养吗?之所以乐此不疲,生意红火,既有食客猎奇、食补心态作祟,也是餐馆逐利目的使然。而这两种“恶习”当下都已贴上“文化”标签,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捕杀与售卖野生动物屡见不鲜,也就不足为奇了。
饕餮之徒猛于虎。厨师拒烹犹如釜底抽薪,无疑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并不等于野生动物无生命之虞了,“暗渡陈仓”会让厨师的“拒烹”一触即溃——餐馆不烹,家里照样可烧;明里不烹,私下照烧不误,只要食人之未食,只要有厚利可图。更何况,现代社会的一些作派比饕餮之徒的影响更恶劣。据报道,某地有一景点因知名度不高游客稀少,竟想出了“诱杀泼猴”的歪点子来招揽顾客。至于景点、动物园投放活牛、活羊、活猪让老虎、狮子现场活吃;以营利为目的斗狗场比赛异常血腥、残忍,一只只活狗鲜血淋漓,血肉横飞;还有一些地方根据顾客之需,对活驴的肉进行现割现卖,让人惨不忍睹……诸如此类“新闻”常常充斥于报端,视觉污染造成的后果是否更甚于饕餮之徒!笔者曾在《有感于猎狗叼龟》一文中写道:“要解除这种生态危机,远不是科学技术的问题,也不只是制定法律法规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我们最根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哲学问题:吃什么,怎么吃。”
民以食为天。山西省1万多名厨师从自身做起,“拒食、拒烹、拒售”野生动物,确属难能可贵。笔者之所以说“仅仅拒烹还不够”,是基于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线厨师的自觉行动,更需要全民的参与,需要所有人对自身的奢欲加以理性的克制,所谓“气可鼓不可泄,欲可消不可长”也!
相关新闻链接: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