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有饭吃 环保没饭吃”?
2006-10-25

   据10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出的环境执法检查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已经集中出现。

    面对“有水皆污、逢雨必酸”的生态环境,我们不仅要痛斥,更要解析产生这样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

    为什么会“有水皆污、逢雨必酸”?群众形容陕西渭河为“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主要原因是沿河两岸大量造纸企业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笔者曾到渭河一带旅游,当地群众这样说,“拿污染与吃饭相比,我们更关注吃饭”;有官员私下说,“如果严格执行环保法,这里不仅引不来一家企业,在产的企业也普遍难以生存,没有这些,老百姓就没饭碗。”是啊,谁不希望拥有青山绿水蓝天?可比之于强烈的脱贫欲望,选择山川秀美的成本,很可能就是“污染有饭吃,环保没饭吃”。站在贫困地区的角度考虑,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发展观的问题,更是极为现实的“饭碗”。

    如何让落后地区既能环保又有饭吃?发达国家的经验可资借鉴。在欧洲,因为西欧和北欧多阴湿天气,于是极为钟情葡萄牙、西班牙地中海海滩的明媚阳光。可相对落后的“两牙”曾执著于“无工不富”。因担心阳光海滩毁于工业污染,欧共体一直拿出大把的银子,用于补偿南欧的农副产品,条件就是在阳光海滩一带,不要发展任何工业,“两牙”也就踏踏实实地安当欧洲的“后花园”。

    欧共体给“两牙”大把的银子,是一种环保利益补偿。在我国,贫困地区往往坐落于大江大河的中上游,黄河、长江、淮河、珠江莫不如此。生态位势高的贫困落后的地区,如果自身没有环保的积极性和能力,下游相对发达地区的环保程度就难有保证,独善其身更无可能。从“国际惯例”角度看,下游相对发达地区,就有必要对贫困地区进行环境补偿,通过启动环保利益补偿机制,以利益为杠杆,上游损失下游补,充分撬动贫困地区的环保积极性,增强其环保实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