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0海洋"死亡区" 长江入围
2006-10-25

珠江河口也位列其中 该报告称 沿海国家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陆源污染 遏止“死亡区”增多的势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方网站公布最新研究报告称 污染区数量较两年前增长34% 对渔业构成潜在威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官方网站公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科学家已在全球海洋发现约200个“死亡区”(dead zones)。中国的长江和珠江河口位列其中。

  报告称,“死亡区”数量不仅较两年前增长34%,而且污染情况已严重到危及鱼类、其他海洋生物以及仰赖海洋生活的人类。

  全球“死亡区”达200个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说,沿海国家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陆源污染,遏止“死亡区”增多的势头。

  环境规划署说,由于化肥、粪便、污水等排泄入海,为一些藻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刺激这些海藻疯狂生长,加上空气污染因素,导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区”和“缺氧区”。

  由于其他生物难以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因此“低氧区”和“缺氧区”又被称为“死亡区”。不但鱼、虾、贝类无法在这些地方生活,连海草也难以幸存。

  环境规划署说,70年代以来,“死亡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在扩大。1994年估算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估算“死亡区”已多达200个,对渔业形成了潜在的威胁。

  环境规划署说,最早发现和记录到的“死亡区”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黑海和亚得里亚海东北部等地区。

  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

  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南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

  长江珠江河口列高污染区

  报告把长江与珠江河口列为遭高度污染的“死亡区”。

  报告称,中国沿海地区在2005年出现了82次“赤潮”。

  目前赤潮已经成为长江入海口附近每年定期发生的现象。

  今年6月,赤潮在长江口附近扩散到1000平方公里水域,1200多万条鱼死亡。

  名词解释

  所谓赤潮是指海水中的藻类植物因河流排放的化学肥料等污染物过多而生长过多,使水中的含氧量降低,从而使水中生物窒息的现象。

  部分海洋“死亡区”

  芬兰 群岛海

  中国 珠江河口和长江

  英国 默西河口

  希腊 艾斐斯湾与爱琴海

  秘鲁 帕拉卡斯湾

  葡萄牙 蒙第哥河

  乌拉圭 蒙特维多湾

  西印度洋海岸

来源:法制晚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